一路向西,河南22岁大学生60天徒步旅行后,想法竟是这?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张逸菲/文 受访者供图
左:董铭阳 右:付雨
今年22岁的董铭阳,相较于学校里的其他学生,要更高点儿,也更黑点儿——毕竟刚结束了近六十天的西部之旅,阳光对这些徒步旅行的人们总是格外偏爱些。
【一路向西:一万两千公里的徒搭旅行】
从郑州出发,途经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冈仁波齐、日喀则、拉萨、理塘、最后到重庆,将近60天,穿越一个直辖市、两个自治区、三个省,这是郑州一高校大三学生董铭阳和小伙伴付雨迄今为止单次旅行最长时间的一次,也是徒搭旅行最远距离的一回。
“最初,我们是参与到‘西宁-敦煌’,五十余人、花费二十多天的徒搭活动中的。但我想着,几百公里外就是新疆哈密,就跟伙伴付雨合计,决定先不回家,一路向西去新疆。”董铭阳说道。
人一旦在路上,脚步就刹不住。董铭阳回忆起“一路向西”计划的实行,羞赧地摸了摸后脑勺:“到了哈密,就想着顺道去趟吐鲁番吧,又觉得距离乌鲁木齐也不远了,就又到了乌鲁木齐,又想,来了新疆不去趟喀什多亏…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为了不走回头路,又走了新藏线到拉萨、走川藏线去了重庆,与之前一起旅行过的重庆朋友重逢。”
这一转就是一万两千多公里。
河南商报记者看到董铭阳朋友圈里发的照片,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滤镜的照片里,天空呈现出水洗一般干净的蓝、渐进的绿色跳跃在田间,伴着满覆青黛的远山,你虽知道它绝对真实,可还是会不由自主从内心发出一声喟叹。董铭阳如是说:“美,我们祖国的西部是真美。”
是什么特别的缘分,成就了董铭阳人生里徒步旅行的开始呢?
【始途行者:在旅途中接受挑战、学会坚持】
董铭阳说,早在高中时期,他已经开始在省内骑行了。
“后来也不满足于骑行,就想,上了大学后要背着登山包,开始穷游。”
出于对旅行的热爱,董铭阳在大学里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里,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每个月四百元的工资,加上他省下来的生活费,构成了董铭阳的旅行基金。
“不过,现在真正全程徒步旅行的太少了---体力是一个大问题,当然,我们也会徒步,一天二十多公里,剩下的时间会在高速路口边,举着自制的搭车牌去搭顺风车,所以,用‘徒搭’形容更准确。”
说起搭顺风车,董铭阳是“又爱又恨”。
“如果很顺利地搭到免费顺风车,那当然是件非常幸运的事。”董铭阳说。
但是,“顺利”久了对于不甘寂寞、年轻的少年郎而言,反倒成了一件“无聊”的事。董铭阳说,总是太顺地搭到车,会让他们觉得没有挑战性和突破,当然,也缺少了事后跟驴友们“吹嘘”的故事性。
付雨说:“最长的一次搭车,是跟铭阳、还有一个重庆女生在广西贵港高速收费站口,从早上八点开始,我们就举着搭车牌,直到下午四五点才搭上车。”
回忆起那次难忘的搭车经历,董铭阳和付雨至今仍感到唏嘘不已:“被连续拒绝的挫败感太难受了,不过,最后搭载我们的是一个货车司机,他说早上的时候就看到我们了,下午他送货回来后又见到我们,被我们的执着打动了。”
其实,他们可以选择坐大巴或者高铁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但搭顺风车的目的,就是想坚持和挑战一下自己:“脑子里就有股执念,我们三个虽然心里都有想放弃的时候,但面对彼此时,都会给对方加油鼓劲儿,说再试一次,别放弃。”
【收获成长:明白旅行意义、希望回馈社会】
这几年的“在路上”,董铭阳和小伙伴都收获了什么?董铭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他觉得心境和眼界是最大的改变。付雨则说,他觉得自己比原来开朗一些。
“原来在花钱上没有目的性,现在觉得在有限的人生里,用钱去拓展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董铭阳说道。
“还有就是收获一帮天南海北的朋友,比如付雨。”说到自己的老伙计,董铭阳笑了起来。
董铭阳说,他跟付雨是在两年前自己独自去张掖碰到的。
“又是河南老乡,跟铭阳也很聊得来,之后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这次一路向西。”付雨回忆道:“直到现在,我们默契度高到彼此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什么意思。”
“如果在旅行中遭遇分歧,我们会以一个人的意见为准,互相包容。”董铭阳和付雨都说。
董铭阳的姐姐董晓利,认为旅行带给弟弟最大的改变,是思想上的成熟:“和他说话聊天,我觉得他看问题比我深刻,甚至有些地方我都没有想到。”
那么,今后还会继续将“徒搭”进行下去吗?
与记者之前的设想截然相反,董铭阳说:“不会,我准备暂时‘退圈儿’,先工作,把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
董铭阳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旅行的这几年,他会在旅途中根据所见所闻,思考起自己的学业、未来的人生规划。
“现在我在郑州上大三,已经开始有毕业的紧迫感了。”董铭阳说:“旅行虽好,却不能贪杯。”
但是,他也不想放弃旅行这件乐事,只是希望在提升经济条件后,换种旅行方式,带着家人自驾,再次领略自己走过的地方。
除此之外,董铭阳还有一件事情想做,他想要尽快回馈他人和社会。
“这几年的旅行,碰见过太多好心人了。这次一路向西,我们从茶卡徒搭张掖,两天的时间,六百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共换了五六趟顺风车。”
“包括我们去搭帐篷,必须要去有水有电的地方,通常我们会选择公园或者学校,好心人们在得知我们的情况后,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方便。”董铭阳说。”
“无数让我们搭乘顺风车的人就不说了,在我有能力后,回馈社会是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董铭阳目光坚定,眼里饱含热情:“我想把这个社会曾经给予我的好,再回馈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靳静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