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秸秆霾” 村民:烧秸秆是无奈之举

08.10.2015  09:38

烧秸秆也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

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 王杰

近几年,烧秸秆被指是城市雾霾的凶手之一。十一前的郑州,焚烧秸秆的味儿弥漫了数日之久,很多市民被呛得苦不堪言。禁烧令之下,还发生如此恶劣事件,十几个市县相关负责人被省政府集中约谈,周口市太康县更因此被罚款2000万元,县乡相关负责人还受到从通报批评到免职不等的处分。

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再次引发。农民为何烧秸秆?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每年这个时候

人人在谈“秸秆霾

梳理一下河南主流媒体近几年的报道,每到此时,“烧秸秆”都有一席之地。可见,这已经成为这几年的一个新话题,也慢慢变成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实秸秆禁烧已成为目前国内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环保部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方案(2014~2015年)》提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是当前治理大气雾霾的有效措施”。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根据实际测算,每公顷玉米可产生7~8吨的秸秆,以前秸秆在农村主要用作生活燃料,2吨秸秆足够一个普通农户用一年。

农民为啥烧秸秆?

听听他们咋说

在村民看来,焚烧秸秆也是无奈之举。采访中,就有村民希望通过河南商报为农民们说句“公道话”。

以河南商报记者老家固始县为例,十一前是秋收最繁忙的时期。往年,烧秸秆的味道在这个时候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如今,乡镇里把干部全“”了出去,天天守在田间地头,禁止焚烧秸秆。同时也会要求村委通知村民禁烧秸秆,违者从重惩处。

不管宣传有多苦口婆心,措施有多严厉,阵势有多大,还是管不住。白天不让烧,乡亲们会晚上结伴点一把火。”村民张老汉说,村民们焚烧秸秆也是近几年的事,他认为这与“农业机械化”有关。

他说,早些年,生活条件差,农民是舍不得把秸秆付之一炬的。收割完粮食,剩下的秸秆打成垛子,有喂养牲畜、引火之类用处;当联合收割机开进了农田,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之后,秸秆被散落在田间回收困难,加上秸秆在田间不易腐烂,给来年的春耕造成影响,村民只能一把火将其烧了。

村民李老汉补充道,把秸秆烧了,也可以给地里做肥料,农民过日子精打细算,不愿意浪费。

禁烧”之下

基层干部有话说

太康县几名党政干部因“禁烧”执行不力而遭受处分的事儿,在省内基层公务员群体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从前天下午开始,一场秋雨覆盖了省内大部分地市,这让洛阳某乡镇党委委员C先生松了口气。近一个月是“禁烧”的攻坚阶段,包了5个村的他感到压力巨大,基本上就住在了办公室里。

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县里光动员会就开了好几次,有的乡镇为了给基层干部加压,经常让干部们白天出去转悠,晚上还要到镇里接着开会。

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能坚定。”他说,“禁烧”是目前乡里的中心工作,谁都不敢拿自己的乌纱帽开玩笑。但说到效果,他言语中十分“无奈”,虽然总体上烧秸秆的越来越少,但谁都无法保证村民们24小时不动,“最怕的就是晚上冷不丁地来把火”。

目前,乡里只能在每个村设置若干个秸秆集中存放点,跟村民签订“禁烧承诺书”,让他们把秸秆拉到存放点,然后由乡村干部轮流值班看守。这种情况,大约会持续到入冬。

流传于基层干部间的打油诗一首

秋风起,落叶黄,乡村干部禁烧忙;

骑着车,带着锨,田间地头到处蹿;

白天瞅,夜里望,担心有人把火放;

有家庭,顾不上,老婆孩子全都忘;

不放假,不休息,想着家庭回不去;

老婆盼,老人念,八月十五不见面;

过十一,放长假,朋友晒照咱泪下;

下辈子,多努力,清华毕业地厅级;

这辈子,凑合过,一家老小要养活;

牢骚完,还得干,谁叫咱吃这碗饭;

鼓鼓劲,加加油,同志继续蹲地头。

向禁烧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秸秆该怎么利用?

有乡镇干部和村民给河南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消化这些秸秆的都是一些附近的养殖场,但是量十分有限,而且一吨秸秆才给50元钱,这里面还得算上农民自己的人工清理费。除非是家里承包的地多,一般村民不会愿意为这几十元钱忙活好几天。

而如果选择秸秆还田,仅使用秸秆还田机的机器和人工成本,一亩地就达到70元。与之相比的是,现在农民雇联合收割机收割一亩地只需要50元。那么矛盾来了:解决这些没用的秸秆的成本,比收割有用庄稼的开销还高,岂不是增加成本?不如直接一把火给烧了。

要知道,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并不会想到秸秆还田怎么好,烧秸秆怎么污染环境。他们只会算,一亩地收成多少,一亩地肥料成本多少。

至于秸秆如何利用这一根本问题,上述乡政府官员C先生说,他们一直忙着“禁烧”,对这个并没有怎么考虑,上级部门也没有给他们一个可供复制的成熟范本。

【声音】

堵不如疏

堵不如疏”,这是采访中河南商报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建议。一位曾到德国的市民就给记者发来当地民房的照片,屋顶就是用农作物装饰的,疏朗干净。

郑州一位公务员十一回到老家后,也颇有感慨: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农民把秸秆一烧了之,既大大方便耕种,又把秸秆变成了草木灰这种最好的农家肥,何乐而不为?

这几天河南商报记者放假在老家,看到乡镇干部晚上住在办公室,白天骑着车子下乡转,很辛苦,还随时面临被免职处分的窘境,也有群众因燃烧秸秆被拘留罚款。记者不禁感叹:禁烧成本何其大也,所幸终于有声音说出,做群众工作,堵不如疏,看来离终极目标不远了。

(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