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药物学家的“自救”之路

11.09.2014  10:04

  中科院院士嵇汝运回馈的珍贵手稿

  引言: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载国家抗癌药项目研究六人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接触毒素,有三人相继感染,出现肝硬化、肝腹水,两个人最后被肝癌夺去宝贵的生命,第三个人能摆脱魔咒,脱离命运的险境吗?

  一、与时间赛跑,用生命坚持

  “当时,抗癌药到研究进入攻坚阶段,要与时间赛跑,更要用生命坚持”——王定恩

  第三个人叫王定恩,是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位药物学家。

  那个年代,抗肿瘤药物大多是以毒攻毒,科研人员首当其冲,在长期的药物试验中,有毒物质通过皮肤渗入人体,被内脏吸收,六人项目组就有三人检查出药物中毒,其中两个相继去世,他们的症状都一样:肝硬化—肝腹水—肝癌。

  当时王定恩的检查结果是肝硬化,并有轻度肝腹水。

  怎么办?手头的科研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是暂时放弃,还是带病坚持?

  从不服输的他选择了坚持!

  就这样,他瞒着家人,忍着病痛的折磨,与时间赛跑,用生命坚持着……

  终于,在1983年,王定恩和同事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抗癌药——阿克拉霉素,填补了国内的药物空白。最后的科研论文完成后,王定恩再也支撑不住了,离开了实验室。这一年,他46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疗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一般的肝腹水患者,主要还是依赖手术治疗,然而,术后的并发症难以避免,而且患者的愈后并不理想。在当时,肝腹水可以说是一个绝症。

  王定恩始终没有到医院治疗,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知道,肝硬化没有特效药,况且“是药三分毒”,弄不好反倒会加重肝脏负担。

  为科研事业献身,王定恩无怨无悔。但此时此刻,他不甘心,自己的专业就是研究药物的,怎么能死在药物中毒上?

  病榻上,他开始查阅文献资料,希望从中可以挖掘到一线生机。

  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生死一搏

  “有些事就是逼出来的,像肝硬化这种病,维持的好,能活三两年,不好,就半年,我是搞药物研究的,很清楚,但是就是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更好的药品”

  ——王定恩

  作为一名药物学家,王定恩很清楚:修复受损肝细胞方向在哪里。

  “治疗肝硬化、肝腹水,升高白蛋白是关键,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人体血清白蛋白。但人体血清白蛋白是血制品,不安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了。那么,是否能人工合成血清白蛋白呢?”

  王定恩开始查找资料,寻找有价值的线索。

  那段时间,来家里探望王定恩的人不少。有一天,王定恩的老上级,我国著名的化学药理学创立人、药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嵇汝运来看望他,听了王定恩的想法,嵇院士给他推荐了一篇文章。

  文中讲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研制出一种营养药——“14种氨基酸”,参照了卵白蛋白的氨基酸配比。这一比例和人体血清白蛋白相似。这句话,让王定恩如获至宝,他坚信,如果能用卵白蛋白替代人体血清白蛋白,就有可能治疗肝硬化。

  卵白蛋白分子量高达几百万,肝硬化的患者根本无法吸收,如何才能将卵白蛋白的大分子量转变为小分子量呢?搞了多年药物学的王定恩教授将目光盯在酶解技术。

  酶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大多数是蛋白质,生物体内含有数千种酶,它们支配着生物的新陈代谢、营养和能量转换等许多催化过程,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几乎不能完成,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

  如果将蛋白质比喻成一块布,那么酶就是一把剪刀,想要什么样的布,主要看剪刀的。然而,要想找到最适合的那把剪刀,要有5个参数,即酶的选择,酶解的时间、温度、生物反应和酸碱度,还有酶的配比,排列组合有千万种可能,寻找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当时,王定恩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是:怎样才能找到这种酶,保证将卵白蛋白酶解后还能保留18种氨基酸,并和人体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配比完全相同。

  王定恩开始寻找一切可能提供“酶”的理想物质。

  那些日子里,王定恩拖着患病的身体,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日子就像煎熬一样。

  然而,王定恩的努力,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结果,他所找过的十几种物质,最终都因为酶的合成作用不稳定,而被迫终止了,他的心情也一下子冷落到极点,就在他近乎绝望时候,一个偶然的事件带来了转机。

  一天,王定恩在一个电视里,看到了一个赛马节目,英国人在比赛前一定要给赛马喂木瓜,这个细节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什么要给马喂木瓜呢?

  经过检测,王定恩发现木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酶,能促进马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马的耐力和瞬间爆发力。

  这个结果让他兴奋不已,他把目光瞄准在木瓜酶上——治疗肝硬化必须是多种酶,而木瓜酶中含有5种酶;肝病药物要求无任何毒副作用,木瓜酶是从水果中提取的,天然安全。可以说,木瓜酶就是那把最适合的剪刀。

  此后的实验过程十分顺利,经过长达一年的摸索、实验,王定恩终于一举攻破了酶解白蛋白技术难关,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分子多肽研制成功了!

  王定恩迫不及待地将这项发明用到自己身上。奇迹发生了,他的情况不断好转,仅两年时间,通常认为无法逆转的肝硬化竟然完全消失——他自救成功了!

  三、院士亲身服用,回馈珍贵手稿

  “多肽,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延缓衰老,保护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恢复,还可预防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嵇汝运院士

  不久,木瓜酶解卵白蛋白的方法,获得国家专利。

  多肽成果也很快获上海市科委批准的星火规划项目及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之后,院士、专家、三甲级医院主任医师开始亲身服用,并在多肽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服用手记、著作手稿,为中国多肽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化学药理学创始人、原中科院院士嵇汝运曾亲笔撰文,书写数十篇关于中科安泰的服用体会和研究报告,留下手稿20余篇。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谢毓元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书记——丁公量等老领导都一直在服用小分子多肽,并留下多篇非常有价值的服用效果报告。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药理学、免疫学权威专家——李晓玉教授这样总结自己对多肽的研究成果:

  “当时我们研究的是小分子多肽对免疫功能、肝脏功能的影响,发现的确有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可以使得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活性增加……经过统计学显示,这个作用非常明显,对b细胞的功能(抗体的生成)和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也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多肽整个激活了免疫系统。”

  一位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留学多年的博士,了解了多肽的酶解技术、分子量和临床应用后,惊愕地说:这种水平的小分子多肽,日本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紧接着,王定恩研制的多肽成果被上海的一些医院用作临床用药。

  上海华东医院,作为院内制剂,专门提供给高干作为医保用药;

  上海长海医院,被肝病专家直接用于肝硬化和肝腹水的治疗;

  上海瑞金医院,医生广泛地应用于脂肪肝、慢性肝炎、白蛋白低下和中毒性肝病的辅助治疗;

  上海仁济医院,应用于肺癌的辅助治疗……

  多年以来,王定恩研发的多肽主要服用者集中在上海、北京的很多院士、医生、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等小众人群。为了让小分子活性肽的知识得到普及,王定恩教授正在不懈努力,积极推动多肽成果走下神坛,惠泽大众,走进普通老百姓中间。

  四、奉献,永不止息

  王定恩教授今年77岁高龄了,可是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作为中国小分子活性肽研发第一人,核心酶解技术一时还离不开他,多肽成果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他都要亲临指导。

  站好岗,把好关,确保每一粒多肽成果的品质,是这位老科学家最大的心愿。

  奉献,永不止息。

  谨以此文向那些为国人的健康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科学家们致敬!

  本报记者杜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