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路大桥新老交接 三千余人施工四小时

17.05.2014  15:12

  从清末到解放初期,再到当下,京广黄河铁路桥历经百年滔滔大河冲刷。昨日,在经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风吹雨打,服役54年的京广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正式“退役”,报社记者从5月16日凌晨4点就开始驻守于京广黄河铁路大桥,见证历史的最后一趟车。5月16日,在经过四个小时左右拨接施工后,位于该桥下游110米处的郑焦黄河铁路大桥接过接力棒,正式“上岗”,标志着黄河上第一座四线铁路桥正式启用,它将演绎新历史时代下的技术与速度传奇。

早上6点24分老桥迎来上行线的最后一班列车

地上,大桥两端,3000余人平移轨道。

【守望】

你虽然“桥”迁,我依然在原地守望

这是初夏的晌午,阳光温煦,空气中仍夹杂着阵阵凉气,郑州黄河南岸,汽笛声悠扬,响彻黄河桥村内幽深的街巷,巷子内,老人们聚集在树下,热烈地聊着天。

“听说了吗?今天黄河铁路桥就要换新桥了。”一个老人说,“可不是嘛,这个新桥听说可高级了,桥墩往下打的深度有上百米。”另一个说。

“这下可牢固了,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过火车桥乱晃。”又一个老人接道,“但是,再怎么好,也不会在咱家门口设车站了。”老人话锋一转,大家陷入了沉默……

最后说话这位老人名叫张玉德,今年69岁,是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原生产队队长,是黄河桥村的原住民,该村共有2000人左右,按照他的解释,黄河桥村名是从解放后开始叫的,缘由是因紧邻京广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以下简称第一桥),那时的黄河桥村与第一桥一样,贫穷而落后。

“第一桥在黄河两岸有两个车站,北岸是老田庵站,南岸就叫黄河南岸站。”张玉德回忆说。

1904年修建的车站,如今的黄河南岸站,早已被翻新多次,成为了居民的住房,车站站台原址已经郁郁葱葱,枝枝蔓蔓,变成当地人的菜地,唯有站台旁的那棵合抱粗的老槐树还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虽然守着新的京广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但是,村民们基本上不怎么出行,仍旧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八十年代以前,很多村民最远的地方只到过新乡。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张玉德和村民们开始走向远方。如今,在黄河桥村留守的只有一些老人。而张玉德的孩子和村内的大部分年轻人,有些人凭借着村旁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越过越好,有些人走出了黄河桥村,乘坐着火车,走向全国各地。

黄河桥村,还是那个村,因黄河铁路桥而得名,但是,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黄河桥三个字,已经今非昔比,通过黄河桥的火车不断提速,从时速十几公里,到时速八十公里,再到现在的一百六十公里,黄河桥村也在不断地提速,走得更快,更远。

【现场】

镜头1 告别

昨日清晨6时,黄河岸边清风习习,水波不兴,长空中不时地响起嘹亮的汽笛声,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巡道工李彩成久久注视着一趟列车远去的背影,再过二十多分钟,他就要告别这座桥,从1996年底,他便一直坚守在这座桥上。

“我比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年长一岁,他今年54,我今年55岁,我们算是同龄了。”李彩成笑着说。55岁,李彩成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但是,大桥还是先他一步“退休”。

早上6时24分,上行(由南向北)列车T88次拉着长笛呼啸而来,这是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最后一趟上行列车,列车驶近,疾驰而过,卷起强烈的风涌向李彩成,企图把他包裹起来,李彩成一动不动,手举黄旗,望向前方。

紧接着,6时28分,下行(由北向南)列车K179次,再次从桥上驶过,它是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最后一趟列车,6时30分,它驶离大桥,大桥的轨道告别了火车轮,却立刻涌现出了很多留影纪念的人。

镜头2 接轨

拨接施工就是“切、拨、接”。昨日,在郑焦黄河铁路大桥的南侧拨接施工处,喊叫声、机器轰鸣声、金石撞击声彼此交织,环境嘈杂,撬杠、挖土机、起道小车、捣固车等大小器械轮番上阵。6时50分,拨接施工从黄河铁路大桥南北两头同时进行,11时20分结束。

“拨接是啥意思?”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其实总结为三个字:“切、拨、接”,意思就是先把既有线的老钢轨切断,然后拨正到与新钢轨一致的位置,拨正后,保持与旧轨道在同一水平面,用钢夹板把两者相连接。

“这次拨接施工仅仅是过渡。”郑州铁路局桥工段副段长陈海洲告诉记者,一周以后,该线路还将再次大施工,更换长轨,距离约1公里长,那时将换成无缝线路钢轨,因为要跑时速160公里的列车,钢轨必须要无缝。

据郑州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拨接施工将涉及车站、电务、工务、供电、车辆、机务、客运等铁路各个系统和10个工种;参与人员3000余人。

镜头3 迎新

“过来了,过来了,我看见桥那边的车灯了。”郑焦黄河铁路大桥上,一声惊呼,大家都不约而同向南方看去。昨日11时57分,披红戴花的火车头,以极低的速度由南向北缓缓驶上大桥,该车次是22222次货车,这是郑焦黄河铁路大桥的首趟列车,标志着郑焦黄河铁路大桥正式通车。

12时10分,第二趟货车从北向南再次低速驶过,“这两趟车是轧道车,上下行货车先行轧道后,才可以通过客车。”郑州铁路局一位人士介绍。

不过,上述郑州铁路局人士解释,拨接施工后,首趟列车通过开通的大桥时,时速限制为25公里,随后1个小时经过的列车,时速可提高为45公里,1个小时后,列车时速可提高至60公里。

【技术】

京广黄河四桥,见证百年技术变迁

京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1906年通车,早已废弃)

“不同时期的京广黄河铁路大桥的建设,是中国铁路建桥科技发展的缩影。”郑州铁路局副总工程师李万臣说,清末的京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在初期施工时,由于比利时公司不顾工程质量,盲目加快速度,没有采用气压沉箱法修建石质桥墩,基桩深度不够,造成施工期内就有8个桥墩被洪水冲毁的事故。

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1960年通车,昨日废弃)

1960年投入使用的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由原铁道部大桥事务所设计,“这座桥在当时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由于技术和地理条件限制,桩基入土深度只有30米左右。每年汛期,为防止河水对桥基的冲刷,都要进行抛石护墩防汛。”郑州铁路局桥工段一位人士介绍说。

但与京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相比,该桥已经先进不少,大桥上部结构为上承钢板梁、钢筋混凝土管柱基础,下部结构墩身为钢筋混凝土椭圆状结构,较为稳固。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2012年通车,使用中)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桥梁技术发展迅猛。2012年12月,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它是郑州至新乡G107复线工程及京广高铁跨越黄河的共用特大桥梁,是世界设计标准最高的公铁两用桥,也是目前黄河上最大规模的公铁两用桥。

据了解,该座大桥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一是大桥公铁合建长度达到9177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公铁合建桥梁;二是桥上火车时速达350公里,创下世界特大型桥梁通行速度的新纪录;三是钢梁采用了三主桁倒梯形结构,两边桁架是斜桁,此结构在世界桥梁建设中系最先采用;四是运用了“多点同步顶推”技术,在顶推最大跨度、总长度和总重量方面均创“世界之最”。

郑焦黄河铁路大桥(2014年,昨日开通)

此次新建的郑焦黄河铁路大桥,为郑焦城际客运专线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公用桥梁,规模大、结构新、修建难度大、科技含量高。

郑州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桥共计用了混凝土95万立方米、钢筋8.7万吨、钢梁7.5万吨,规模之大是历史上所没有的。该桥为国内第一座变高度曲弦桁架三主桁梁式桥,长达2200米的钢梁,均采用两孔一联方式布置,上弦采用散拼节点,下弦采用整体节点,为国内客运专线第一次采用。

上述人士说,主桥钢梁所采用的三主桁、单联双跨、无导梁、双向大悬臂过孔钢桁梁顶推施工技术,以及后置式大吨位水平连续顶推千斤顶单点、长距离钢桁梁顶推技术,均为世界首次使用,全桥共计顶推距离长达3000米,为世界最长。

【速度】

从时速10公里到300多公里

据部分铁路桥工和司机师傅回忆,1906年通车的京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行车时速初为10公里,以后逐渐提高到15公里,这座大桥原本先天不足,又历经战争破坏,历经沧桑。

1960年,京广郑州黄河铁路第一桥遭到洪水破坏后,新的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开始服役,这是我国自己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双线黄河铁路大桥。据郑州铁路局副总工程师李万臣介绍,当时的设计时速是80公里,经过不断改造,提升至100公里,经过铁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座桥越来越不适应京广提速和大运量的要求。

“京广线黄河南北都是160公里的时速,桥上是100公里,列车过桥时要降速,影响整条干线的速度和效率。”李万臣认为,此次新开通的郑焦黄河铁路大桥的时速是160公里,与京广干线的速度是匹配、协调的。

在2000年以后,我国铁路开始大提速。2012年12月26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该桥是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广高铁大桥,实际运行时速不低于300公里。中原大地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黄河铁路桥之问

1.老京广铁路桥该何去何从?

昨日,中铁大桥局郑焦黄河铁路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杨梦纯表示,老桥的去留正在研究讨论中。他赞同将老桥保留下来,改为公路桥。杨梦纯认为,老桥如果改跑汽车,负重压力就比较小。对黄河两岸的交通会提供便利。上游修建了诸多水利工程,下游的防洪已不是大问题。

2.拨接施工导致列车大面积停运,能避免吗?

京广郑州黄河铁路大桥5月16日要进行拨接施工,京广线25趟列车受影响,停运20趟,还有5趟客车晚点1小时到2小时。

 

据悉,所有的图定列车都按照准确时间点运行,若改变运行时间,将会影响到其他列车,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列车运行时刻大调整。绕过大桥行驶也不行,因为会打乱其他线路正常的运输秩序。据悉,铁路部门将增派1000余名干部职工,分别在商丘、开封、许昌、洛阳等周边市地车站,做好停运、晚点等运输组织服务及旅客服务。

【责任编辑: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