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开荒牛”——新安县1168亩荒山变迁记
一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蛮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开荒牛又被称为开拓牛,是建设者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颂扬。
洛阳市西行90公里的拴马村,在新安县城北行50公里的神鳌岭,在小浪底大坝沿黄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有着1168亩占地的华洋生态科技园如今满眼碧绿,但在17年前却尽是荒岭。“入眼群山乔灌青,莫提荒岭疾风行。”讲好“黄河故事”,护好沿黄生态,生态园的建设历程可以说得上意义深远。
名副其实的荒山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黄河流域近80万平方公里,遍布的荒山秃岭,如能全部实现绿化,那将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当然之义,才能算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然而,绿化荒山谈何容易!
在洛阳市西行90公里的拴马村,在新安县城北行50公里的神鳌岭,在小浪底大坝沿黄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有着1168亩占地的生态园,“入眼群山乔灌青”,乔木为主、灌木为副,郁郁葱葱,满山翠绿。
看到眼前绿色,你可能想像不到17年前它的样子。园区展厅有几组照片对比鲜明,“寸草难发生砾石”,几乎全部是需要几亿年才能风化为土壤的成土母质,除去一些荆类和蒿类植被,称之为荒山秃岭名副其实。“莫提荒岭疾风行”,大风起兮,漫山遍野飞沙走石。这种情景显现了当时的艰难,也显现了当今的不易。
在这样的地方种树,不换土不行,挖护林房地基,出来的是成堆的鹅卵石,抽槽和穴状整地,挖出来的也是鹅卵石。无论挖地基,还是抽槽挖穴,全靠人工,铁锹破损、折断,钢钎磨损、弯曲,是司空见惯的事。
种树到附近村庄买土。这些工程也成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扶贫项目。一听说种树,拴马村村民积极踊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参与绿化建设的员工却要日夜坚守,他们住的是村民废弃的窑洞,用砖拱加固。这几孔窑洞位于山脚下,距水面较近,阴暗潮湿,饮用水是当地废弃的煤窑井水,照明用的是蜡烛,通宵与虫子为伴,在这样的窑洞一住就是8年。
2003年,为了响应“保护母亲河,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为了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动当地村民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和承建了这片千亩荒山。
可谓“雄心一片慰平生”,换来“山清水秀生态园”。
愚公移山山披绿
愚公移山,家喻户晓。以郭洁平、冯华、刘本端、赵明高、张保和、石平子、杜红鹃、史帅梅、黄淑玲、翟正国、李朝英和常伟君等为代表的建设者,十七年来吃住在荒坡,坚守在荒坡,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为该处的持续发展挥洒着汗水和青春,把大好年华留在母亲河畔,阐释了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开荒牛精神。
因地制宜,用规划体现完美。2003年8月,天津海测大队测绘人员前来测绘,冒着酷暑,跑遍了园区的每一个角落,绘出了海拔180米以上园区的详细地形图。请来著名园林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导师苏雪痕教授做总体规划,制作规划效果图。苏雪痕教授当时判断,要实现效果图的目标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然而,经过所有建设者的努力,这种整体效果,比他的判断提前了至少6年。
“适地适树”,用科学践行完美。“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总设计师刘本端是洛阳市林业系统第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他带领专家组爬遍沟沟坎坎,确定了利用原有荆梢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将园区划分为十二个造林区,提出逐年分步实施、穴状整地和抽槽整地结合的方案,以期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2004年3月2日,在园区最高点、海拔368米的山顶建造了一座400立方米的“天池”,利用二级提灌将黄河水引到天池,保证了第一批的植树用水。
树种上,园区选择了适宜生长的油松和侧柏。油松和侧柏耐瘠薄,耐干旱,种植了10000多株油松、数万株侧柏。油松种植数量之多,在洛阳地区是不多见的。植树成活达到98%,全国罕见。
为了生态园能够永续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在仅存的30亩可用土地上进行油松和侧柏等苗木抚育,通过散养羊、土鸡、土猪自用,同时利用畜禽粪便逐步改良土壤。
为了生存与发展,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又逐步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以山养山。生态园先后建设了护林房、餐厅、宾馆、会议室和活动馆等设施,开展会议、培训、拓展和休闲等业务,接待交通系统和当地有关单位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植树活动。2016年以来,生态园连年盈利。
开发不忘乡邻
雄心壮志和科学态度,在这些建设者身上有着充分体现。不仅绿化荒山如此,在扶贫攻坚和助力乡村镇兴上也是如此。
绿化荒山,保护母亲河,华洋披坚执锐,攻坚克难,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即使这样,他们也不忘乡邻,时时处处把拴马村的脱贫致富放在心上,把扶贫自觉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担当有机融为一体。
“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他们了解掌握拴马村贫困户情况,开展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吸收常五花、尚建林、李青鸟等贫困户村民到园区工作。常五花的丈夫因患病在家不能务工,孩子多,负担重,生态园安排她从事草莓大棚、蔬菜种植以及果树管理,解决了其家庭的生计问题,并脱离了贫困,尚建林四等残疾,生态园安排他从事园区绿化、果树地管理等力所能及的活,保证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多的村民,生态园也视情况予以安排,或在宾馆,或在餐厅,或在安保,在不同岗位都能安心工作,使他们都有了稳定收入,也都顺利脱离了贫困。
生态园日新月异的变化,已使当地百姓引以为傲,并自觉不自觉地对自身居住环境进行美化改造。
为做好乡风改造文章,使文明之风潜移默化,生态园吸引了更多当地百姓加入到园区发展进程,把新生活理念润物细无声地灌输进去。主要以当地百姓组成的员工队伍,到园区工作,素质很快得到了提升,显而易见,这些员工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在卫生、礼貌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至今,生态园在当地累计用工20余万人次,用工直接支出和工资支出3000多万元,生态园的开发迅速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和村风村貌也迅速得到改善提高。
耐心和定力之胜
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正是因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十七年前的荒山秃岭,才能成为当今的“世外桃源”,才能成为“中原塞罕坝”,成为母亲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统计,该生态园目前共120余树种、30多万株苗木,籽播造林20余吨,有油松、雪松、大叶女贞、侧柏、广玉兰等常绿树种,有黄栌、火炬、石楠、火棘、南天竹等有色树种,有金桂、四季桂、丁香等香味树种,有腊梅、红梅、迎春花、连翘、月季等10万株花草,可谓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贾 猷 常伟君)
【责任编辑:孙晓艳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