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年青一代延续阅读的习惯——在法国感受雨果的生命力

22.04.2017  15:04

  “雨果喜爱孩子,疼爱他的孙辈乔治和让娜,给他们讲故事、做玩具、写诗,甚至出了一本诗集《做祖父的艺术》!他甚至还会趴在地上给孩子们扮马呢……

  世界读书日前夕,在位于巴黎孚日广场的雨果博物馆内,讲解员埃莉萨正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们讲着雨果的故事。

  “雨果不仅疼爱自己的子孙,也关心法国儿童的生活状况,猜一猜200年前的小朋友们和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埃莉萨问道。“19世纪很多小朋友不能上学,他们要工作,”9岁的卜拉欣第一个想到了答案。

  “对!雨果不仅写小说、剧本和诗,还关心人民生活疾苦,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去上学,倡导免费全民教育。民众自然也深深爱戴他,这就是为什么在他葬入先贤祠时有200多万人涌上街头,这在法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埃莉萨说。

  这是雨果博物馆推出的“讲故事参观”服务,每天针对带儿童的家庭游客定时提供两场不同主题的“故事讲解”。讲解员带领小朋友们欣赏这座百年博物馆里的绘画、家具、雕塑等藏品,感受雨果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再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起这位大文豪的一生。

  约一小时的“讲故事参观”结束后,卜拉欣请埃莉萨推荐几本雨果入门读物,这让埃莉萨颇有成就感。“我在这里工作了8年,不少孩子在听完故事后都会去读我推荐的儿童版《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卜拉欣13岁的姐姐法伊娜是最认真的小听众。“老师要求我们阅读《悲惨世界》,我想通过参观做一些准备,讲解员的故事帮我了解了雨果的生活,我有点明白为什么雨果这么伟大了,因为他并不仅仅是作家”。

  姐弟俩的父亲阿斯卢阿尼此前已带他们欣赏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希望孩子们能传承对经典文学的欣赏和热爱,也希望他们从小就养成阅读习惯,”阿斯卢阿尼说。

  2015年《费加罗报》的一项调查显示,雨果是法国人最喜爱的经典作家。更难能可贵的是,辞世132年后,这位“法国的莎士比亚”依然活跃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

  早在1830年,在古老的法兰西喜剧院,雨果的歌剧《艾那尼》首次亮相并扎下浪漫主义戏剧阵营。近200年后,此剧依然在该剧院上演,而他的另一部戏剧《卢克雷齐亚·波吉亚》为该剧院本季剧目之一。

  记者年初在巴黎会议宫观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时印象深刻。可容纳3000余人的表演大厅里几乎座无虚席,激扬的旋律回荡出一个远去的时代,全场都沉浸在加西莫多与艾斯梅拉达的故事中,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在演员带领下一起合唱剧中经典曲目《大教堂时代》。

  雨果的作品还经常被搬上大银幕,不同时代的改编赋予其作品新的生命力。雨果博物馆馆长热拉尔·奥迪内说,这些电影扩大了雨果的国际影响力,“博物馆每年接待16万参观者,其中一半以上为外国游客”。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雨果,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紧密。“老师们会来博物馆现场上课,我们的讲解员也会定期去学校举行讲座,”奥迪内说。

  最让奥迪内引以为傲的是博物馆“会将展览带到无法前来参观的群体中”。博物馆曾在监狱里举办过雨果展,让犯人们参与布展,欣赏展览。“所有人都应该有权利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光辉,”奥迪内说。

  然而,尽管在法国无人不识雨果,对其作品也略知一二,可在网络时代愿意捧起百年前大部头作品的读者日渐稀少。如何给传统经典文学争取现代读者是奥迪内面临的难题。

  “幸运的是,雨果作品被列入学校教程,孩子们在学校都会读一两本雨果作品”。不过奥迪内也笑着指出列入教材的“副作用”:“孩子们通常会反感编入教材的作家,成年读者不太会主动选择雨果,可成年人才能更加理解其作品。

  他曾做过一场关于雨果作品《笑面人》的讲座,“一些听众后来阅读了这本书,并专门写信说原来雨果的作品文学水平如此之高,以前在学校时并不曾感受到”。

  奥迪内认为,学校教育可把雨果留存在法国的文化中,但不应是唯一的方式。“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工具展示和介绍经典文学,我要求博物馆团队在网站上用心写一些篇幅较短的介绍和评论文章,以激发网友兴趣”。

  “阅读能够培养专注力和持久力,我们努力发展雨果的年轻读者并非只是为延续雨果的影响力,也希望年青一代能够延续阅读的习惯,”奥迪内说。(记者 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