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上半年366家中国企业亏损 银行业最盈利

03.09.2014  12:01

      《日本经济新闻》9月2日称,中国企业的业绩正在呈现两极分化。上市企业2014年中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将近10%,而亏损企业达366家,创历史新高。

坚挺的个人消费支撑了汽车及电机行业的良好表现,但供给过剩的有色金属和航运业亏损额则继续扩大。受节俭令的影响,高端商品销售低迷,相关企业的业绩前景也难以预测。

中国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已有2556家公布了2014年中报,亏损面比例约14%。亏损企业中包括钢铁及有色金属在内的制造业占比最大,达247家,受房价下跌影响,地产类企业也有26家亏损。

身为国企的中国铝业在今年4月中旬罕见地暂时停止了140万吨的产能。此举为的是切断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但该公司今年上半年仍然亏损41亿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6亿元的亏损额。单靠中国铝业一家企业减产并未止住产品价格下跌的势头。

报道称,导致这些业绩恶化的企业裹足不前的是多年来持续的产能过剩问题。有色金属、钢铁、航运业已多年陷入低迷。这些行业在2008年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后大幅提高了产能。因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使整个行业陷入低迷。

报道说,领导层推动的节俭令使相关行业大受影响。高端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的业绩明显下滑。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正面遭遇了节俭令的冲击。该公司上半年出现亏损的理由之一是人民币汇率走低,此外就是头等舱及公务舱上座率较低。由于政府及国企出差人员纷纷改坐经济舱,航空公司盈利也变得愈发艰难。

生产高端白酒的企业也纷纷出现亏损。

四川水井坊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大减66%,亏损累积达到1亿元人民币,主要是公款送礼需求锐减所致。

报道称,中国政府经常通过补贴支撑企业业绩。生产消防车等特种车辆的徐州海伦哲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虽然实现了12万元的净利润,但在扣除998万元的政府补贴后仍然处于亏损境地。

一方面财政补贴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国企实施重组的手段也仅限于裁员等。如果供给过剩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那么财政形势的恶化势必将波及更多企业。

尽管上市公司2014年中报显示利润增长率出现停滞,但汽车及电机等行业仍然保持了业绩增长。以个人消费支撑企业业绩的格局正在形成。

报道说,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汽车业。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建立了合资公司的上汽集团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8%。汽车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迅速普及,年销售量超过2000万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在家用空调领域角逐世界头把交椅的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分别取得58%和42%的净利润增长。在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销售仍然坚挺。

但是,消费品生产商飘红的业绩尚不能与金融行业相比。在盈利排行榜上占据高位的几乎全部是银行。缺少竞争也成为银行业与资源、能源类企业保持良好业绩的相同原因。(新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