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未来咋发展?“计划5年内每年引进1家百亿级头部企业

08.09.2021  07:22

日前,河南商报记者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了解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正式印发,未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什么样,这里有答案。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

目标

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要基本建成枢纽地位凸显、开放体系领先、创新驱动有力、产业生态完备、社会和谐幸福的“国际美好”航空新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中部地区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航空经济区中彰显比较优势,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枢纽地位上,郑州机场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要更加完善,郑州南站高效运行,形成空铁双核驱动的优越格局,成为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综合枢纽。

在产业生态上,港、产、城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全球一流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集聚高端航空物流资源要素的产业高地,形成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航空经济产业体系,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达到100万人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今后5年的目标,《纲要》也提出了要求。根据《纲要》,今后5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要基本建成具有突出效率优势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空铁”双枢纽驱动格局基本形成,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同时,要建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模式持续拓展,新郑综合保税区扩区、河南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等重大开放平台申建取得新突破。建成现代航空都市。空港新城、空铁新城、双鹤湖科技城三大板块核心区基本建成,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中心城市副城能级大幅提升。

还要建成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郑州市比重力争达到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郑州都市圈比重在80%左右,成为郑州都市圈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

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2025年要达到2000亿元,常住人口要从2020年的62.1万人达到100万人。

重点

1要推进郑州南站站房、站场建成运营

纲要》提到,要推进郑州南站站房、站场建成运营,加快配套公共设施、配套平台系统及周边道路的建设,建成南站配套的空铁换乘中心、高铁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长途客运中心。

建成城郊线二期工程,谋划推进郑州机场至郑州南站旅客捷运系统(APM)建设,建成郑州至许昌市域铁路,统筹推进郑登洛城际铁路和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S3、S4线建设,形成辐射中原城市群重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

在外联道路建设方面,提升与主城区之间的通达性。打通航空港实验区与中牟、开封、许昌、新郑的大通道,为开港、许港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构建智能终端等四大产业生态圈

纲要》要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要坚持把电子信息作为“1号产业”,持续深化与富士康合作;积极引入高附加值、重资产投入的关键零部件项目和研发设计、总部结算、应用服务类企业,进一步拓展智能传感、北斗导航、5G等产业链;加快引进光学膜、导光片、偏光片、驱动芯片、靶材、电子材料等产业链相关配套;积极构建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自主可控计算机四大产业生态圈。

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工程方面,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项目,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引进,大力发展车载视频监控、车载多媒体、车载夜视仪、智能导航车用电子设备的生产制造。

3力争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500家以上

建立健全高成长企业挖掘、培育、扶持机制,全面促进高成长企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实施以“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未来发展空间大等特点的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培育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的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达500家以上。

纲要》要求,要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招商引资从“重签约”向“重落地”转变。

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制定招商指南,灵活运用资本招商、以链招商、服务招商、园区招商、平台招商等形式“补链强链”,每年引进1家百亿级头部企业、3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不少于2个。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