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发型师月入2万不愿搬离城中村 称舍不得
[ 摘要 ]27岁的赵逍遥随父母来郑州已经20年,这20年来一直住在陈寨,虽然现在他已经月入2万多,但是仍不愿搬离这里。
1994年,6岁的赵逍遥第一次离开民权老家的那个乡村,跟随父母到郑州做生意。赵逍遥说,他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看到郑州这个城市时候的感觉,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第一看到陈寨的惊讶。
1995年的陈寨已初显繁华。赵逍遥说,那时候的陈寨最高的楼虽然也就5层,但是已经成片成片的了,农村来的小孩子哪见过这个,知道要住在这里,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这里也被称为“村”,但颠覆了他小小世界观里“村”的概念,一度迷惑自己老家的那个为什么也能叫“村”。
90年代中期,在陈寨住的已经大部分是外地人,主要是思念水饺厂的工人、周边做小生意的个体户和菜市场的商贩。赵逍遥的父母找到谋生出路就是卖菜,而且一干就是20年。一家三口租了一个8平方米的小房子,每月房租70块钱。父母起早贪黑卖菜每个星期差不多能赚150块钱,基本能保障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当时全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赵逍遥的上学问题,因为户口的原因,正常入学是不可能的,托人找关系又没门路,父母每天都为这事愁眉不展,逢人都要打听一下,凡有点希望的关系都想着去求一下。半年之后,终于通过层层关系进入了文化路三小。
能上学,成为赵逍遥全家真正扎根郑州的开始。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当然是非常重要和开心的,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改变,在郑州有了一个根了。
因为跑关系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那段日子过的相当艰苦,很长一段时间没吃肉,顶多也就是买个鸡架熬一大锅汤,煮青菜,下面条,一吃就是好几天。但那段时间好像是在郑州最开心的时候。
差不多半年后,家里的日子才慢慢好一点,赵逍遥每天也有了点零花钱了,他说那时候零花钱基本都花在了巷子口那家鸡汁米线的小摊上了,用塑料杯子盛的,5毛钱一杯,偏三轮、煤火炉、浓浓的鸡肉香味,成为最美好的回忆,现在吃遍陈寨也找不到那么好吃的东西了。
2000年,陈寨迎来了自己的大发展,好像一夜之间原本全是5、6层的楼全都变成了十几层,人也越来越多。
赵逍遥也升入了南阳路上的第六十中,因为离家有些远了,父母花了15块钱给买了个二手自行车,骑起来哐当哐当乱响,刚开始骑去上学的时候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慢慢习惯就好了。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关于学校的记忆也不是很好,唯一的一处美好全都是因为一个女孩。女孩也是陈寨的租户,父母是周边的摊贩。因为是同一所学校,经常遇到,慢慢就认识了,一起上学放学,不管是天再冷再热,只要是上早自习的日子,赵逍遥都会准时在女孩家租的楼下等着她。这让本来满是痛苦的上学充满了乐趣。我问赵逍遥,“这应该就是你的初恋了吧?”他有些不好意思,说:“就是一起上学而已怎么能算初恋,况且后来她突然就搬家走了,连个告别都没有。”他说,“城中村长大的小孩子的爱情、友情都是以搬家来结束的。”
因为对读书确实没有兴趣,赵逍遥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父亲跟他认真谈了一下午,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学厨师二是学理发。很爱干净的他想着厨房油烟太大,就选了理发。
最难熬的是做学员那两年,每天手都是泡在水里的,冬天的时候,手会裂开一条条的口子。他说,自己心里明白的很,当时是没有退路的,如果放弃了回去就真的成小混混了,会把整个家带回刚来郑州没根的那个状态。
现在他已经是知名美发店的首席设计师,每月收入也达到了2万左右。本来想让父母不要再受罪卖菜了,找点轻松的事情做,他的收入养他们也够了,但是父母怎么也不同意,做了20年的事情怎么可能说停就能停下来呢!三年前他们已经不在陈寨住了,但是不舍得离开这片,就在周边的小区租了个房子住。现在赵逍遥正在着手准备买房子,家人商量后决定,仍然在陈寨周边选,不能离太远。
虽然现在已经不住在陈寨了,但是赵逍遥对于陈寨的拆迁新闻很关注,他说因为这毕竟是自己长大的地方。说到对于拆迁是否支持的时候,他沉默了很久,说:“感性上说真的不愿意陈寨被拆,但是理性上说,还是想拆迁的,现在的陈寨已经不是自己小时候的陈寨,太多不靠谱的人进来了。”说着说着他有些生气,“去年夏天,朋友的妹妹在路上走着,突然半个西瓜从天而降砸头上了,当时就晕了,在医院花了好几万,最后也不了了之。”
赵逍遥一起长大的玩伴很多都是村里的土著,他说,从小就跟房东家的小孩们关系很微妙,会有一种不自觉巴结他们的感觉,随着慢慢长大他发现家长之间也有这种微妙的感觉,租户会巴结房东,特别是楼下租商铺的租户表现的更明显。他有个在陈寨开发廊的朋友,那几年房东一家老小剪头发从来没给过钱。
赵逍遥现在的朋友圈子基本上也还是陈寨一起长大那些人,房东的孩子们都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基本上每家每月都有十万以上的房租收入,哪还有什么拼搏的动力,对于拆迁他们有人期待,有人抵触,但是最后他们是不是支持,说到底这是拆迁赔偿的标准决定的。
在跟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他们称陈寨为“咱村”的时候赵逍遥从不接话,因为他清楚知道自己并不是陈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