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三房合一"住房保障新机制 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终于分到了,位置和户型都非常满意。”9月18日是中原区公租房分配的日子,分到公房的市民一大早就高高兴兴来到区房管局办手续。这次是郑州市实施公租房政策以来中原区第二次分房,也是今年的第一次。
中原区公租房分配是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居民住房困难”列为最重要、最急切的民生实事,通过强化目标管理、提前谋划项目、创新建设管理、优化建设布局、强化公平分配、规范后期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水平。
“三房合一”得到社会认可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始全面推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房合一”的住房保障新机制,突出以需定供,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模式,强化准入退出,确保分配的公平公正,探索实施公租房后期智能化管理。我市的举措先后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和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先后两次报道了我市“三房合一”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数据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20922套(户),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505708套(户)的103.01%;基本建成199199套,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168967套的117.89%,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
按照最新数据来看,目前郑州在建的74480套公租房中,市区在建的有66271套,按照2013年至2015年以来郑州市公共租赁住房资格获取量每年的平均增加量测算,现在在建未分配的公共租赁住房数量可以配租到2018年。与此同时,郑州不断简化公租房申请程序和缩短办理时间,今年更推出了新政策,不仅申请地放宽了,还可以在实物配租和货币化补贴中二选一,让低收入群众得到真正实惠。
保障房惠及近9万户
执政之道,贵在执行。作为郑州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管家”,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办公室紧紧围绕“完善、改革、创新、提升”这一总体目标,以构建具有郑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为主线,力促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郑州市住房保障部门始终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主导力量,走出了一条以制度创新引领工作创新的发展新模式。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行了住房保障管理新机制;坚持重点推进,以市委、市政府大棚户区推进例会为依托建立健全了项目推进三级考核和督查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全面落实了保障标准、房源信息、审核结果、分配过程、分配结果、适时退出的全过程公开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社会公共管理资源,建设打造了公共租赁住房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数据看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受理各类保障性住房资格申请89970户,累计公开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64457套。全市累计有近6万户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家庭通过补缴差价款取得了完全产权,共计上交市财政差价款金额达到27.31亿元。
“郑州经验”打造安居工程
近年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精心打造安居工程,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使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和住房困难家庭得到实惠。
实惠的背后有着诸多保障性住房的“郑州经验”。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由完全分散建设的单一模式到“项目集中建”和“区域集中建”相结合的建设新模式;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保障方式,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实物保障为主转变为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保障并重的保障新模式;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轮候供应模式,实现了由“大规模集中轮候供应”到“属地管理、常态化轮候供应”的积极转变;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服务,初步搭建了智能化管理信息平台,组建成立了公租房运营中心,形成了信息基层、管理高效、全责明晰、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
展望未来,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必将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郑报融媒记者 覃岩峰
编辑:袁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