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学为人师德为范 此般师生此般情——郑州大学三位“巾帼标兵”获得者的时代风采(图)
郑大故事:学为人师德为范 此般师生此般情
——郑州大学三位“巾帼标兵”获得者的时代风采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句,道出了奋斗者的艰辛。荣获今年郑州大学三位“巾帼标兵”荣誉称号的护理学院陈长英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郑素侠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巴月教授堪称“成功的花”---她们立足本职,敬业勤勉,在教学、科研上恪尽职守,施展才干,在各专业领域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创造了骄人成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我校女性的勤劳、勇敢、智慧和无私奉献的巾帼形象,为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护理学院陈长英教授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陈长英教授是河南护理届有很多记录的第一人。在坚守护理岗位的30余年中,她曾是河南省最年轻的护士长、主任护师,也是河南第一位获得医学硕士的护士,更是河南第一个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护理工作者。
她兼任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兼任《中华护理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护理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外事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主持完成课题16项,获省厅级成果奖9项,专利5项。
作为护理学院的现任院长,一届届学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是陈长英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从学生们刚进大学时的懵懂到毕业时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得到长足进步;从一些研究生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到三年之后他们在理论、临床实践、科研思维和能力等方面极大的提高,这都让她感到欣慰。
“我们的研究小组每周五、周六都会进行集体学习,来进行论文的分享,学习汇报,以及一些SCI论文的交流。”陈长英介绍道。她尤为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她看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们更多发挥的是倡导、引领的作用,学生们应该在课下花更多功夫,要拓展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更多的自己的想法和创新。
“我的兴趣爱好是很多的,但为了工作,放弃了不少,家里老人也照顾不到。这是我多年来深感遗憾的地方。”陈长英感慨道。她希望青年教师们兼顾工作与家庭。“但我不能放松,新学期我们要让护理学科在双一流学科评估中更进一步,助力郑州大学一流建设。”这是陈长英的心愿。
护理学院陈长英教授
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新闻与传播学院郑素侠教授
对规则的敬畏,对理想的执着,对说真话的坚守。这是郑素侠教授最想告诉学生们的,亦是她教书育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作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素侠还是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第十八届“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1项重点项目,2项青年项目。
做教师十五年来,她不仅仅是一名布道者——努力将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学生,还是学生们的科研合作伙伴,与他们砥砺思想,共同学习。
2012年暑假,郑素侠带领7名学生在新郑某乡村小学调研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做深度访谈,让留守儿童写出“我的梦想”。作文回收之后,一名女同学拉住她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留下来半天,给孩子们每人写一封回信?”这句话让郑素侠深感惭愧,因为她觉得自己只是在向研究对象索取,而没有付出。
那天晚上,郑素侠和同学们留了下来,趴在床上,认真回复着留守儿童的“梦想”,告诉他们:你很棒,只要你努力,你的梦想就会实现。
研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通过采取措施使社会变得更美好,人民生活更幸福的转变过程。这是15年来郑素侠在做科研时最深刻的心得体会。
课余的时候,郑素侠喜欢游泳和阅读文学作品。她认为良好的习惯很重要,要拒绝拖延、学会舍弃无关紧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工作,而非刻意地去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我希望能抓住每一个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拥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做感兴趣的研究,坚持沉下身子,走向基层,用自己的眼睛看最真实的情况,用自己的耳朵听最真实的声音。”这是郑素侠的理想。
新闻与传播学院郑素侠教授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者——公共卫生学院巴月教授
“教书必先育人”,是巴月教授的为师之道。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们生活、心理上的关怀。一线耕耘30年,巴月把办公室当成了第二个家,她经常在办公室呆到很晚,以方便学生们有事找自己。而每次去外地调研学习,巴月又总不忘给学生们带点当地的纪念品。
在课堂上,巴月又是一丝不苟的严师。据研究生三年级的贺同坤回忆,在实验中,老师曾严厉地批评他反复冻融实验材料的小细节,她总是逐字逐句地给学生检查论文,事无巨细地提醒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而学术之外,无论是恋爱的烦恼,还是考研、找工作的迷茫,同学们都乐意和巴老师推心置腹地聊一聊。在学生送给她的照片上,印了一段顺口溜:“当得了教授做得了妈,环境卫生科学把心扎,出国交流顶呱呱,赢得同学最喜爱老师不用夸,桃李满天下,成果如春花”。
作为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巴月扎根于环境卫生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她发表了6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由SCI收录的有30余篇。
访学耶鲁,是巴月科研探索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那次访学让她看到了培养有为青年的迫切性。“早晨六点,纽约街道上没什么人。第一班公车却已经挤满了去免疫大楼做实验的学生,他们还熬夜到很晚,这些学生太努力了!”巴月感慨道。
回国后,她立即着手加强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促成学院多名青年教师赴世界名校学习交流,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她说:“我们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年轻一代的教师,希望学院的各项排名能逐步提高,助力郑大的双一流建设。”
两代郑大人,一家“医学生”。医学家庭的氛围,亲人的支持与陪伴,是巴月科研路上的强大支柱。巴月硕士和博士均就读于郑大,毕业后便留在母校任教至今。她的爱人也是郑大医学院的老师,她的女儿后来也考入郑大医学院,现已赴美读博。
“我获奖的时候,别人开玩笑说,我的军功章有我先生的一半。但其实呀,我的军功章全是他的!”巴月笑道。
公共卫生学院巴月教授
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妇女们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时代召唤巾帼,奋斗成就梦想。此刻记录这些学风典范、信道笃行的女教师楷模,不仅彰显了郑大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风采,更是在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走向新篇章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乐乐 学生记者 崔国玉 赵晨琰 崔馨戈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