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之五:一座真正的生态宜居之城
总理“+”分 郑州“+”油 最强音:郑东新区15年——新型城镇化的中国样本
核心提示: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这样。
天行健,人自“强”。岁月倏忽间,郑州的郑东新区走过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关键三步,今年又走过了“十五年”这个意义非凡的关键一步。
十五年,于一个人,从婴幼儿到“强”壮少年;
十五年,于一个区域,发展与变化沧海桑田、天翻地覆。
从浩浩大泽到高楼林立,从三五店铺到巨头扎堆,从区区千人到人口过百万,十五年的拓荒和建设、探索和实践,郑东新区终从蕞尔小村变身现代大都会,变身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十多年前,时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高瞻远瞩,决策拍板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为郑州、为河南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平添新的动力、树立新的标杆。自此,奋发图“强”的郑东新区,开始发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强”音,开始展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样本力量。
此后的十多年间,无论是到外省工作还是出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直牵挂着郑东新区的发展。
可以说,郑东新区的崛起与成长,蕴藏着大国总理运筹帷幄的发展情怀,蕴藏着中原儿女的奋斗自强,蕴藏着区域勃兴的内生动力。
五年,十年,十五年……中国素有逢五逢十庆典的传统。一个区域白手起家、嬗变发展的十年、十五年,更值得品读与回望、思考与展望!
2011年,郑东新区十年。当年6月27日起, 作为省会主流媒体的郑州报业集团及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媒体 ,重磅推出了“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系列报道,刊发版面数十个,前后历时近一月,十篇报道浓墨重彩,发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郑州声音, “求解”、“求效”、“求证”、“求实”、“求新”、“求升”、“求转”、“求真”、“求高”、“求重”的“十求”评论与深度报道 。 同时出版发行《领舞中原看东区——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图书 上、下两册 , 全景式寻访、记录了郑东新区决策与探索、建设与发展的艰辛与嬗变、成长与壮大。
2015年,郑东新区十五年,我们再次穿越厚重的时光隧道,透过当年已经泛黄的新闻纸,再次梳理、回顾郑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为您集纳当年系列报道的版面,用新闻的名义以飨读者,以时间的重量褒奖十五年来郑东新区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激励现在和未来的建设者、助推者……
【评论】
东区实践·求新辟蹊径
本报评论员
一尊和谐、遒劲的如意雕塑挺立在郑东新区的绿意之中。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这是郑东新区的“图腾”,也向人们传递着“和谐”“幸福”的城市理念和美好愿望。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奠基,标志着郑东新区建设大幕正式开启。160亩的如意湖水域面积,连南贯北,一个摇曳多姿、充满灵性的水系初现端倪。从此,郑东新区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片:水域靓城。
2010年10月16日,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龙湖动工,相当于56个如意湖大小,比杭州西湖略小,水域靓城名副其实。
站在郑东新区的街头,现代城市的繁华与水域靓城的恬静相得益彰。空中俯瞰,如意湖与龙湖,通过如诗如画的运河紧密相连,形象地构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意”。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几乎成为所有城市的梦想。在求高、求大、求强之风盛行的氛围中,郑东新区独辟蹊径,提出走建设“宜居郑东”之路,摆脱钢筋水泥“堆砌”CBD,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胆识和智慧的抉择。
遵循宜居与幸福这两大现代城市建设的内涵,郑东新区,这座水域靓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