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影】一村忙于“两家闲”
8月14日,听说焦作沁阳市新发现了有300多年历史的稀有剧种“两家闲”,记者来到剧种所在的冯翊村采访。
走进村委会院内,只见屋内一个硕壮的身影正在忙碌着。屋内案子的一端,摆着刚切的西瓜。这位身形硕壮、六旬开外的人一边招呼我们吃瓜,一边自我介绍:“我叫赵国武,是‘两家闲’剧团的团长。”
地上靠墙一溜摆着六口木箱,里边是唱戏的服装、道具、乐器。看到我们对这些东西存放在这里的疑问目光,赵国武说:“村干部很支持排戏,如果我们用屋子,他们就到院里开会;如果我们在院里排,他们就到屋里开会。”
听到我们想了解“两家闲”的历史,副团长、琴师王江东说:“走,到我家去!我家有空调。”
赵国武介绍,两家闲承载着一个竞争归于和谐的美好传说:“古时冯翊村有敬神结社表演的习俗,赵家的旱船、狮子与刘家的老虎、高跷长期唱对台戏。到了清康熙年间,赵家宗人提议和好,于是便有了一个两家人闲下来唱出的新剧种。”
听到我们准备在院里看表演,围在大门口的村邻赶紧招呼一位正在隔壁修房的人:“高小有,快来唱!”闻讯赶来的高小有约50多岁,他洗了手上的泥浆,当场唱了一段现代戏《游乡》的段子。另一位团里的主演、副团长芦启文唱的是传统戏《皮秀英告状》的段子。他们的演唱用的是当地土话,听上去说唱味道很浓,就像面对面的热烈争辩。
谈到“两家闲”的音乐,王江东说,和人们已知的二夹弦、二股弦等剧种不同,“两家闲”独创了“弓、留、衣、四、合”乐谱,与后来的“1、2、3、4、5”音谱相应。同时,“两家闲”的板头如慢板、悲腔等,数量超过很多剧种,多达20个。
问起“两家闲”的剧目传承和剧团组建,赵国武飞快地跑回家拿来两份材料给我们看。一份是用钢笔手写的材料,记载了“两家闲”的艺人传承谱系和18个传统保留剧目的名称。赵国武说:“这是村里的退休老师赵金勇做的记录。”另一份材料上有多人署名和鲜红的手印。赵国武说:“村里没有钱,团里演员为建团演出进行了3次自愿捐款,共捐了3万多元。”
说起剧种传承和剧团演出,赵国武、芦启文等人非常激动:“全村人都破上了,男的就近打工,演出随叫随到,不计报酬;女的学戏后不嫁外村,免得凑不齐队伍。现在,团员已发展到40多人。”
2012年和2013年,“两家闲”分别获得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目前,这个剧种正向省级非遗项目冲刺。
采访完“两家闲”,“全村人都破上了”这句话久久回响在记者耳边。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珍贵的文化遗产再不会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