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 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重整行装再出发

08.02.2018  17:27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记者 杜小伟 摄)

  伟大时代领航奋进,大潮奔涌砥柱中流。2014年的春天,春林初盛,焦桐新绿。习习春风里,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兰考。

  他亲自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为正在全国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标杆”——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查摆和切实解决我们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够进一步促使党员干部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他凝望焦桐,抚今追昔——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如何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是走过九十多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深邃的目光穿过葱郁的桐林,远眺前路——

  党是领导一切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在生机盎然的春的气息中,在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习近平感受着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探寻着让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始终朝气蓬勃、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密码”。

  2017年10月18日,北京。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响彻人民大会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河南牢记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扛稳抓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正方向、铸铁军、强筋骨、挥利剑、革顽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原大地不断推向前进。

   建设伟大工程,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大门上的铜环熠熠生辉;近百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劈波起航,从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坚定跟着党中央的令旗走。

  2017年11月5日一大早,河南省委常委班子从郑州赶赴兰考县,瞻仰焦桐、注目“习桐”,共同追思焦裕禄精神;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佩戴党徽、举起右拳,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回荡大厅,这是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和决心。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南各项事业发展新境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领航伟大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飞跃。

  建设伟大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补足精神之“”,挺起精神脊梁。

  党的十九大之后,省委常委班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召开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意见》,绘就了新时代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各级轮训班、研讨班密集举办,学习热潮处处涌动,理论的思考在学习中升华,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

  惟有信念信仰之火的引领,才有创造历史、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省委书记谢伏瞻出席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开班式并作专题辅导报告;省长陈润儿在河南大学寄语青年学子打开心智学习新思想、张开双臂拥抱新时代、迈开大步奔向新目标……省领导们步履匆匆,以上率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播撒到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省委宣讲团、十九大代表报告团用平实的语言,讲鲜活的故事,让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在深入解读中传递信心,在前景展望中凝聚力量。

  白天忙农活,晚上做什么?到“农民夜校”听课去。从去年11月初至今,在汤阴县,农民夜校遍地开花。参加夜校学习的有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普通村民。他们在夜校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三农政策,学习致富技术……

  如今,群众身边的农民夜校、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成为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平台,在这带着泥土气息的课堂上,家乡话、身边人,“小故事”讲清“大道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百姓心坎上。

  各级党校、“三学院三基地”等干部培训机构,创新教学模式,举办培训班9500个、培训党员干部80万人次,先进理论在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扎根。

  高举旗帜,整装前行。全省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

   建设伟大工程,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书写“四个伟大”的时代新篇章,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河南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上来。建立健全“综合+专项+第三方评估”的考评体系,注重向一线倾斜、从一线选拔,探索实施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储备工程,做到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时。

  把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干部用起来。出台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督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把“带病”的干部清出去。实行“两审三查一晒”,关键岗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巡视巡察结果“凡提必用”,坚决防止“带病提拔”。

  树立“”的标准,贯穿“”的要求,激发“”的活力。2016年,河南顺利完成涉及全省18个省辖市、157个县(市、区)、1808个乡镇党委的换届任务;2017年,许昌等8个省辖市和全省157个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任务顺利完成,全省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持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

  今年1月10日,在省委北院二楼会议室,2017年度省辖市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如期举行。各地“一把手”向省委递交“党建答卷”,这在我省已是第四年。

  “在非公党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前机关党建中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每位市委书记述职结束后,省委书记谢伏瞻等省委常委同志当即提问点评,直面问题,直击要害。

  扭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突出一把手这个“关键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河南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强化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战斗堡垒更坚强了。

  让先进者露脸表彰、落后者红脸出汗。去年以来,农村基层党建“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每个农村党支部的阵地建设、党员管理等情况进行整体“大检阅”、问题“大起底”,促进整改“大提升”,真正使基层党建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突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农村党支部建设“1+4”制度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现常态化。

  ——脱贫攻坚更有劲了。

  全省选派2.6万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对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在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扑下身子、捋起袖子、甩开膀子,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让集体经济强起来、父老乡亲富起来、广袤乡村美起来。

  ——组织力量更强大了。

  “党建就是生产力。”在河南圆方集团党委书记薛荣看来,公司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就是依靠党员、发展党员,依靠党组织、壮大党组织。她开设“网上党校”,成立公司党委,组建党员主力军,形成了“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不仅在非公企业,我省在农村选优配强“领头雁”,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4万个;在城市,街道建立“党工委”、社区建立“大党委”,探索“互联网+智慧党建”服务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

  筑强战斗堡垒,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建设伟大工程,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字当头、“”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时代特征。

  作风建设事关党和政府形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使风气从“一日新”到“日日新”,从“一事新”到“事事新”,就要不断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省委常委会以上率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健全作风建设领导示范机制。出台贯彻落实实施细则精神的具体办法,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身体力行,形成强大“头雁效应”,为全省党员干部带了个好头。

  紧盯关键节点,加大问责力度,大事管得住、“小事”不放松。

  今年1月,郑东新区一家高档酒店的餐饮部经理王大明入行餐饮业已30个年头。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老王练就了通过车牌、衣着、消费金额辨识顾客身份的本领。

  老王坦言:“八项规定以前,我们的顾客主要是政府官员。现在,公款吃请几乎绝迹。”和这家酒店一样,很多高档餐饮企业相继转型,走起了平民路线。

  河南以真管真严的魄力、长管长严的定力,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越重”的信号,在中原大地激浊扬清,力克顽疾。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信清风唤不回。

  河南查处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数量,从2014年的4409起,到2017年的1836起,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大幅度减少,更是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向上向善的深刻转变。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党中央怎么说,咱就怎么做!河南坚持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懈、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坚持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成效。

  ——精准“施工”。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和“施工图”,我省正蹄疾步稳向监察全覆盖强力迈进。

  2月1日上午,郑州市正光路26号,河南省监察委员会挂牌仪式简洁而庄重,白底黑字的“河南省监察委员会”牌匾在冬日阳光下格外醒目。省监察委员会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河南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责任上肩。扛稳抓牢“两个责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导向,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

  ——利剑出鞘。加大巡视巡察监督力度,在完成九届省委巡视全覆盖的基础上,河南去年又深入开展两轮对12个省辖市、32个县(市、区)的集中巡视;继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巡察实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充分彰显了利剑作用。

  ——扎紧“笼子”。创新开展以案促改,利用近年查办的重大腐败案件,在党员干部中进行警示教育,深入查找廉政风险点和制度漏洞,扎紧制度的笼子,促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为深化标本兼治探索了新载体,在全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护佑“森林”。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积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转变,当好了全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护林员”。

  如今的中原大地,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局面焕然一新。

   建设伟大工程,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年8月16日,焦裕禄的生日。如果他还活着,已整整95岁了。

  像往常一样,比焦裕禄小整整20岁的兰考县兰阳街道办事处朱庄社区居民魏善民,来到他最熟悉的“这棵树”前,深情地凝视着,轻轻地清扫着。焦桐54岁,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守护了54年。

  焦裕禄,活在魏善民心中,活在百姓心中。老百姓一直把焦裕禄当亲人一样念叨着,萦系着,是因为焦书记为乡亲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说千道万,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人民的获得感上,落实在发展的成效上。

  “集中力量办大事”。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谋划长远,体现出高度的组织、动员、决策和执行能力。

  牢记嘱托不懈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将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将发展的重担扛起来、将历史的使命接过来,锻造成让中原更加出彩的铁军。

  “遂了平生意”——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带着破洞的藤椅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

  病魔可以夺走焦裕禄这位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流淌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现如今,这种精神激励着河南539万共产党人为中原更加出彩而不懈奋斗。

  烨烨中华,风正帆悬,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劈波斩浪。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朝着出彩中原的宏伟蓝图奋勇向前。

  4年来,各级党组织把总书记的嘱托作为河南发展的指南针,把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作为践行嘱托的路线图,加快推进“三区一群”建设,坚决打响“三大攻坚战”,响亮地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宏伟目标。

  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GDP跨越四万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五位,河南在全国地位作用愈加彰显;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12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

  “三区一群”建设加速推进,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运,高铁“”字绘就,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立,发展基础日益夯实、发展势能持续蓄积;

  ……

  这是了不起的河南速度:

  河南保税物流中心E贸易服务大厅,货物“秒申报、秒通关”,全球买卖,一“”搞定;

  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八去八回”高频次运营,综合运营能力领跑全国;

  挂牌短短8个月,河南自贸试验区新增入驻企业23623家,内陆开放新高地呼之欲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之后两个月,河南就研究出台了建设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空中丝绸之路”叫响全球;

  ……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4年来,河南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干成了一批强基础立长远的大事,办妥了一批多年想办办不了的要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原山河壮,党旗别样红。

  “父老生死系”——有一种情怀感天动地。5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焦裕禄顶着狂风大雪,走进一户无儿无女的老人家中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你是谁?”焦裕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

  2013年11月,习近平来到湖南西部贫困的十八洞村。不识字也不会说“官话”的苗族大妈石爬专把习近平迎入家中,非常客气地问:“怎么称呼您?”习近平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大道至简。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品格。

  砥砺奋进的征途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照见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7年3月27日,一个历史性时刻。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当中,兰考首批实现脱贫。

  在兰考稳定脱贫奔小康的背后,是一场荡气回肠、撼天动地的中原脱贫攻坚战。4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每年100万以上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忘不了“厅官”第一书记吴树兰日记里的这句话:“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清冷冬夜里,心脏“搭桥”不久的她,跟车上万里,替贫困群众买羊卖羊。

  忘不了新蔡县余店镇二宋庄村那副令人悲痛的挽联:“那菜畦,那果林,田间地头足迹深。为俺家,为俺村,三十二岁献了身。”驻村第一书记赵超文因心梗倒在扶贫一线,上千名干部群众痛哭失声,自发为他送行。

  忘不了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第一书记卢东林那晒得黝黑的脸庞。从省城机关到贫困山村,他一头扎进村子,从炎炎夏日到数九隆冬,爬山路、探峡谷,为村子辟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路。而他的外表,也从一名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家汉。

  不止是脱贫攻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河南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强。

  每年年初,河南都会公布上一年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并部署当年的民生工作。十项工程,涉及“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桩桩件件,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全省财政民生支出从2014年的45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389.9亿元,一个个民生“礼包”,明明白白地装进了群众的口袋。

  当党员干部千方百计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当老百姓舒了眉,安了心,拥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就真正做到水乳交融、血肉相连。

  “毋改英雄意气”——有一种执着坚韧不屈。在兰考工作时,焦裕禄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非但不屈服,更挥笔写就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凭着这股子坚韧不屈的执着劲头,焦裕禄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化作了穿越时空的永恒。“如果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焦裕禄会怎样做?”总有人这样问。

  焦裕禄精神的践行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河南有个“塞罕坝”。这里紧邻兰考,曾经也是“风吹黄土遮天蔽日,盐碱遍地寸草不生”。然而,68年,三代人,硬是在这片沙荒之上,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林海,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

  南阳的白河畔有位“三多”局长陈增喜。作为主抓农业科技的干部,他有一个习惯,每次下乡见到群众就主动递名片。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有了前“两多”,下乡自然多。人们说,帮扶群众一次不难,难的是35年来扎根田间地头,不断帮扶群众。

  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有位服务乡亲44年的党委书记燕振昌。他为村民操劳了大半生,办的好事多得谁也说不清。只记得他写了93本工作日记,摞一起足有一人多高。那天凌晨,正写日记的他头一栽,再没有起来。

  ……

  板桥画竹,最为世人称道,在于郑竹之体,枝枝傲雪,不为俗屈;节节干霄,最经磨难。

  共产党人与劲竹真是形神毕肖。

  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人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牢记总书记嘱托,汇集亿万中原儿女的澎湃力量,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党旗漫卷,挺立潮头。重整行装再出发!(记者 李晓玮 童浩麟 侯皓 冯芸 卢松 刘勰)

  策划:河南日报编委会 统筹:张学文 李晓玮 万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