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爱民固边":大数据"摆平"纠纷 无人机"盯紧"海面

12.06.2017  11:11

三都边防派出所官兵在渔排上向辖区渔业养殖户了解养殖情况。

  2017年6月8日,肤色黑红的大个子渔民谢依平坐在青山岛海岸边一座四层小楼的屋子里,回忆起过去18年的海上经历,发现比起最初几年遭遇过的大风大浪,近几年自己过得略显平淡,“实在没啥故事”,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善于“摆平”渔民纠纷的边防派出所。

  青山岛是闽东宁德三都澳海域东侧的小岛。三都澳这片口袋状的海域,水深湾阔,是天然避风良港,也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基地。

  在这片有着2600多户渔民的海域,渔民之间常因船只碰撞、龙须菜地或渔排被损坏等产生纠纷,这都依赖着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官兵蒋永明和另外7名同事居中调解。

  调解渔民纠纷用上大数据

  1999年冬季的一天,23岁的谢依平从老家福建长乐驾船北上,到了三都澳附近的一处偏僻海域扎下渔排养殖大黄鱼。他记得那几年大黄鱼还能卖到100元一斤的高价,渔民之间竞争激烈,“会为抢买饵料、刮碰船只大打出手,发生纠纷只得私下了事,吃了亏也只能认。”

  但更让他痛心的是,海上常有盗贼半夜偷鱼偷饵料。损失最多的一次是在2000年,一个网箱里价值十几万的大黄鱼全被偷了。

  后来,谢依平收起渔网搬到了三都澳青山岛东南边的青山渔排海域。他最初几年靠打架求生存、为防盗贼而提心吊胆的日子,在这里终结了。距离他的渔排50米远的岸边海域,福建公安边防总队宁德支队三都边防派出所的海上警务室已经在这片海面上漂了近20年。

  1998年1月1日,一个用浮球和木板搭起来的简易渔排,成了三都边防派出所建立的第一个海上警务室。19年间,这个警务室从40平方米的渔排搬到400平方米的趸船上,谢依平也从巡逻船找不到的偏僻海域,进入到蒋永明所在的辖区内。

  5年前,来自内陆省份的蒋永明刚被分到海上警务室时,最头疼的是要处理渔民间的纠纷,“纠纷中一条绳子、一块龙须菜地、一次撞船都要弄清楚该赔偿多少钱,要不然处理不公平就无法取得渔民的信任。”日常巡逻时,他在跟渔民打交道中记下各类渔业物品的成本价格,甚至跑到造船厂去了解成本价。

  近年来,位于三都岛上的三都边防派出所,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管理系统,将此前多年处理过的案例全部录入系统内,具体到每一类纠纷如何调解、每一类损失赔偿多少钱,形成处理纠纷的大数据系统。

  蒋永明和其他官兵不再凭着经验调解纠纷。在三都边防派出所的显示屏上,有当事人甲乙方、纠纷类型、发生地域、调解人、调解结果的详细列表,还有最终调解金额的统计。遇到类似的纠纷,官兵点开数据库查看以前的案例,便可做到“纠纷当天发生当天调解”。

  今年5月,谢依平的船因抛锚损坏了宁德当地渔民的龙须菜和绳子,对方召集了10多人将他围住,索要5万元赔偿金。在海上待了18年的谢依平估算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双方僵持下,海上警务室警长雷童辉将双方请到警务室所在的趸船上,当天就把纠纷化解,最终谢依平赔偿对方5000元。

  “要是边防官兵处理纠纷不公平不公正,再发生纠纷了就不会找他们,正是他们每次调解都让双方服气,渔民现在才会依赖他们。”谢依平说。

  发生纠纷第一时间联系边防官兵,这已经成为谢依平和当地其他渔民居民的应急习惯,这份信任和依赖的背后,则是三都边防派出所官兵多年来调解纠纷所积累下的公信力。

  与台风展开人命争夺战

  对于三都澳海域的渔民来说,渔排承载着他们生活的希望,不少渔民借着外债或投入全部资产经营渔业养殖。东南沿海台风多发,每次台风来袭,对绵延在海面上的渔排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常有渔民因担心渔排状况而不愿意离开海面。

  三都边防派出所辖区内的群众分散居住在5个全岛、1个半岛和102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每次台风到来前的24小时里,边防官兵都要登上快艇在海面上飞驰,与台风展开一场人命争夺战。为了确保所有渔民安全转移,海上警务室的官兵要在台风来之前到辖区内所有渔排反复巡逻三遍。

  在海上警务室工作的5年里,蒋永明经历过最惊险的一次营救行动是有一年夏季的一天夜里,台风已经在海岸肆虐,边防官兵此前已将渔民全部转移。此时边防派出所突然接到一个60多岁的渔民打来的求救电话,他因不放心渔排独自驾船返回查看,途中被台风吹到其他海域渔排上无法返回岸上。

  “平时巡逻用的小艇只能抵抗6级大风,只得临时寻找一艘大船,在漆黑的海面上跌跌撞撞,最后凭着经验找到了躲在渔排角落瑟瑟发抖的老渔民。”蒋永明对那次营救行动仍记忆深刻。

  三都澳海域曾是成品油等货物走私团伙的途经海域,也是国内在逃人员奢望逃避法律制裁的“容身之所”。

  近年来,三都边防派出所在辖区27个重点路段、港澳口、码头安装261路视频监控,培训官兵操作无人机进行海面巡逻,实现辖区管控“全覆盖、无死角”。一旦监控海域出现可疑船只或港口人脸识别系统发现在逃人员,监控系统会自动报警,派出所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置警情。

  立足于“亦军亦警”管理体制的三都边防派出所,已经不再只有“海上110”的单一功能。在青山岛岸边的趸船海上警务室上,军民融合服务室、巡回法庭、巡回检察院等在船体一楼依次排开。一艘40米长的趸船,既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平台,又实现了海上执法主体的深度融合。

  用点滴行动诠释“爱民固边”的真意

  从曾经40平方米驻扎了6名官兵的第一代渔排警务室,到400平方米驻扎了8名官兵的第三代趸船警务室,海上警务室的工作环境在改善,官兵们在恶劣的海面上试着苦中作乐。

  蒋永明和同事在趸船上养了一只叫“奥斯卡”的边牧,在刚建成的岸上第四代警务室楼顶上种起了蔬菜。

  “刚来趸船上工作的几年,断水断电是常有的事,没有运动和休闲设施的时候,每天傍晚跟同事站在船体平台上看太阳缓缓落下,消失在远方的海面上。”蒋永明说。

  由于常年在海面上巡逻经受风吹日晒,新官兵来到海上警务室没几年,脸蛋和皮肤就变成了跟渔民一样的黑红色。当有官兵找出以前的照片时,其他同事会惊讶地开起玩笑:“原来你也有过这么白的时候啊。”

  作为三都边防派出所25名官兵中唯一一名女生,军校研究生毕业的“90后”林文丽,在去年7月份刚被分到三都岛上工作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曾经在大学里热爱跑步的她,想在下班后在岛上夜跑,却被同事告知晚上没有路灯,路上还常有蛇出没。

  岛上只有两个小超市,其他小店铺几乎都是卖渔业生产物资的。工作忙起来要连续几个月都待在岛上的她,“打消了一个女生想要逛街的全部幻想”。

  当林文丽慢慢发现这小小海岛上的边防派出所最早成立于1949年7月,曾在10年前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后,她内心的落差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身为一名边防官兵的荣誉感。

  在派出所30平方米大小的荣誉室里,中央、省市颁发的各类奖章奖状围着墙根摆了两层,十几面群众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固边爱民调解有方 秉公尽职维权公正”“台风冒险出警 心中只有人民”……

  25名官兵,除了6名留在三都岛维持派出所日常工作外,其他19名官兵被下派到辖区的礁头、城澳、海上三个警务区,走在距离居民渔民最近的村庄里、渔排上。建立“海上希望工程基金”,开通“海上119”“海上120”,建立海陆联动救助网络,设立军民融合流动图书馆……一批批边防官兵用点滴行动诠释着“爱民固边”的真意。

  前几年,谢依平网购后都要开船20分钟到城澳半岛上取快递,有时渔排作业忙碌耽误两天没取,快递就被退回。自从这两年青山渔排的海上警务室开通“海上军民融合邮包驿站”后,快递直接送到距离他的渔排50米远的趸船警务室上,他收到短信后任何时间都可以过去取。

  在三都岛上做内勤工作的林文丽,已经适应了岛上派出所的工作,有时会要求跟随其他官兵登上快艇去渔排走访,“以这样的方式守护着前辈创造出的荣誉”。

  在海上警务室工作的第4个年头,蒋永明回老家结了婚,之后回到趸船上工作。在海上警务室的“三都梦”墙面上,有官兵的梦想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警官”,还有的希望“早日摆脱‘单身狗’的生活”。(记者完颜文豪  钱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