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奋进五载,工大出彩”学院篇:马克思主义学院巡礼
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思想建设、学科建设、教研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 班子建设重思想 思想建设铸灵魂
学院党政班子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干部和党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打铁还须自身硬”,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修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真懂真信;强调知行合一。学院领导班子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姓马,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灵魂。”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特别是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化“四个自信”。学院党政负责人,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杜绝假大空,杜绝形式主义;学院总体工作,坚持系统筹划,集中贯彻,避免零敲碎打,分割大家的时间;对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领导班子坚持一事一议,避免长会扯皮;与此同时,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及时掌控工作进展情况;牢牢把握学院发展方向,保证学院事业健康发展。
二、 师资队伍 求精锐 精锐队伍再加压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师5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教师24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五年来,学院有4位教师赴美国做访问学者;50余人次参加省内外高校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1人考入中宣部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百名博士”。学院班子根据本院的特色和实际,经常要求全院老师勇于担当,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必固。要求博士、教授要做教学科研骨干,挑起科研教学大梁,组建科研团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前沿进军。
三、 学科建设 筑平台 筑高平台汇聚人才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凝练学科方向为抓手,整合学术队伍,积极搭建学术平台等,努力使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五年来,学院共引进博士10名,充实了教研、科研队伍,壮大了整体科研实力与水平。重点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五年来,学院组织共召开了20余次学科建设会议,共做学术报告60余次,召开了百余场研究生培养研讨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完成第八批省级重点学科验收,按时完成学校的合格评估。
四、科研工作抓项目 国家基金下功夫
随着博士数量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也决定着未来学院的整体科研方向。院党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从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凝聚力量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要瞄准国家重大项目,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为了激励青年教师在重大项目上攻坚克难,学院主要领导经常拿“说一千道一万,没有社科基金就不算”这句口头禅来激励青年博士和教授。靳义亭院长常年不懈,默默耕耘,不计名利,义务承担广大年轻教师申报重大项目的指导和督导。
五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8项,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获省部级项目立项24项;获厅、局级项目立项132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代表性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51篇,被CSSCI、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收录37篇。完成著作8部。获各级政府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265万元。
五、教学管理求缜密 多管齐下要质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的改革为抓手,开启了全面的教学方式改革。为了通过教学改革以转变考风、学风和教风,进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教务处、网络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学院的积极协助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了网络在线考试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强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改革的应用,学院选择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蓝墨云班课APP开展课堂教学管理与教学互动,同时引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做好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全院教职工承担非常庞大的教学工作任务,年人均课时工作量达到800多个学时。另外,学院积极组织党政方针的宣讲教育工作,“两学一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包括其他学院的党课讲授和参与“工大讲坛”活动,先后在校内外开展了百余场宣讲活动,赢得普遍好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