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当上合作社“股东”
杨干成是扶沟县汴岗镇强岭岗村的贫困户,以前一家六口人靠着几亩薄地和儿子一人的打工收入过活。但是,从去年起,杨干成有了合作社“股东”和“工人”的双重身份。以2015年到户增收补贴项目资金5000元入股,他每年能获得1700元左右的分红,“到合作社打工,负责建池、种植、采收等,一年下来又会有近30000元收入。”杨干成满意地说。
“我们和强岭岗村、贡士庄村、张营村的400户贫困户携手,新建了扶贫到户增收莲藕种植项目产业园400亩。”旺达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海旺说,除了每年分红,还会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园区务工,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等,以解决贫困户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缺技术的问题。
前几年,该县主要扶持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发展特色产业,种蔬菜、搞养殖,不少贫困户借此增收脱贫,但是也有部分贫困户因为缺劳力、缺技术、缺市场意识等种种原因,脱贫效果不理想。
“给贫困户发资金,发种羊,扶持他发展养殖业,但结果有的把羊杀吃了,有的把羊养死了。”一位基层干部苦笑着说。
精准扶贫的要求之一就是扶贫效果要“精准”。资金到户了,效益却不能到户,那不等于撒了胡椒面?
2015年起,扶沟县开始探索引导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促进产业发展与带贫增收有效融合。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直接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破解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该县县委书记卢伟说。
与一般的入股分红模式不同,这个合作模式的一个特点是贫困户“负赢不负亏”,收益得到绝对保证。扶沟县副县长崔卫华告诉记者,县里对合作的企业和合作社“精挑细选”,既要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经营前景比较好,又要负责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经过精挑细选,越秀现代农业园区、旺达莲藕专业合作社、曹里乡万和牧业等一批
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选。
“为了保障贫困户的收益,我们也加倍注重对经营风险的规避。”曹里乡万和牧业总经理申晨说,一是采取自繁自养模式降低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保持与全国同行的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全国市场的行情。
目前,扶沟县利用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贫困户已经有1000多户。“今年,县里还将拿出620万元左右的到户增收资金,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快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崔卫华说。
记者感言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但自我发展潜力不足、缺少增收项目或有项目无资金、无劳力、单打独斗抗市场风险能力弱问题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精准扶贫,就要对症下药。一张方子治不好所有的病。扶沟县委、县政府总结经验教训,创新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精准扶贫到户增收资金为媒介,采取贫困户与当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合作,带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优先安排务工、免费培训技术等多种“联姻结对”的方式,建立了“群众入股自愿、项目公司化管理、资金市场化运行、政府全程监督、专账独立核算、贫困户负盈不负亏、固定利润分红”的长效精准扶贫机制,争取企业发展、贫困户受益的双赢,是一种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