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
编者按:
2020年底学校即将迎来“十三五”收官、国家“双一流”建设首轮验收,9月17日学校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周期建设的符合度、达成度和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一流学科牵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充实学科内涵,形成学科制高点,完成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现特邀请绿色催化、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中原历史与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等6个一流建设学科相关负责人,围绕“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谈思路、话举措,以一流学科建设新成效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双一流”首轮验收。
奋勇争先 建设医学一流学科
郑州大学副校长 董子钢
1928年,在张静吾等一批归国博士的倡导下,河南中山大学开设医科,开创了河南医学教育的先河,郑州大学的医学学科发展也由此开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栉风沐雨、不断求索的漫长过程中,医科师生蕴养了砥砺奋进的求是精神和勇于奉献的担当情怀,创造出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科研成果,培养了阎锡蕴院士、王俊院士等为代表的大批杰出医学人才,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郑州大学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2015年成立医学科学院,2018年成立医学院,对医学教育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医学教育资源,强化了医学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融合,加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有机联系,开启了郑州大学医科发展的新征程。
历史机遇,责任担当
在郑州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向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改革探索的重大历史目标,医学院肩负着引领郑州大学医学学科率先进入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满足中原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使命。学科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搭建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平台汇聚精英人才,以高科技学科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科研水平;通过基础和临床相结合,促进医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郑州大学的现代高水平学科体系。
多措并举,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心。学科通过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国际化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模式。采用教授担任班主任,深入学生开展专业和思想教育,目前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不断融入医学创新理念,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培养新型医学创新人才。依托“111”引智基地和学校“528”千人计划平台,加大海外顶尖学者的引进力度。目前已有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位外籍高层次科研人员加盟郑州大学,极大提高了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学科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和各类人才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一线教师赴海外研修,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海外虚拟研究生院、研究中心等,开展教师学生交流互派、博士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项目,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20余所大学签订协议,开展人员交流;推进“双千”计划,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幅提高海外留学比例,增进学生国际交流(硕士研究生50%,博士研究生80%),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拓宽了医学人才的国际视野;依托“留学郑大”工程平台,扩大医科留学生规模,优化医科留学生结构,目前有近600名医学类的留学生在学院学习,为郑州大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依托教育部“春晖计划”,积极促进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家协会(AACBS)与我校学者开展一系列教学与科研合作;开办基础医学国际精英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医学人才,建设高水平全英文授课课程体系平台,把临床医学专业办成留学生全英文培养的品牌项目。鉴于郑州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和显著成效,2019年,医学科学院获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河南省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生物学创新团队国际化培养项目”,为进一步开放办学,全面开拓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新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一流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水平
聚焦医学面对的重大健康挑战,学科加强构建现代医学科研体系。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学科申报并获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癌症化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学科建设了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三大科研平台和分子病理学、感染、炎症和免疫、细胞信号与蛋白质组学、细胞与基因治疗、干细胞与衰老、试验医学、预防医学等7个研究中心以及神经科学研究院、马歇尔研究院、精准医学中心等一批依托临床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费里德•穆拉德教授、厄温•内尔教授先后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诺贝尔奖工作站。
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分子肿瘤学和细胞基因治疗技术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病毒载体最多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食管癌人源化移植瘤模型库。孙莹璞、郑鹏远、朱长连、王尧河、王梅云、赵永星等教授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联合重点项目、国家外专局高端人才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等,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知名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不断增加。董子钢、尼克·莱蒙、江秉华、郑鹏远、崔广林、程敬亮、王建平等教授分别担任《NPJ Precision Oncology》《Gene Therapy》《Frontiers in Bioscience》《Biomedicine & Nursing》《Life Science Journal》《BMC cancer》《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主编和副主编。举办肿瘤防治前沿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如美国国家科学院、人类癌症基因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Carlo Croce院士,Peter Vogt院士,美国医学院Wang KiHong院士,哥伦比亚大学Christina Hoven教授、癌症生物学研究生院主席Yong Sang Song教授等共同分享肿瘤前沿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理念。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校学者科研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提升临床水平,服务健康中原
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瞄准重大疾病和关键问题,以转化医学为引领,促进临床和基础医学间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发展;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2个,是心血管、脑血管国家疑难病诊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单位,是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儿童、器官移植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学科始终坚持公益为民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放在首位,郑州大学附属临床医院年门诊量高达2千万,为居民提供了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在保量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2017年,国际首例 “MaReCS”新技术试管婴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诞生,有望为全球数千万例平衡易位携带者家庭改写生育结局;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一例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这在国际上尚属首例,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学科主持或参与《WS/T 529 2016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远程医疗信息共享文档规范》《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等100余项国内外临床医学门类规范标准指南的制定,有效地规范了临床工作,对同类学科产生重要的指导影响。
学科建立的国家远程医学中心目前已建设跨院数据互通标准体系,并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区域医疗协同业务子平台规范》,当前数据互通18个地市区域医疗中心,奠定了全省医疗机构互通的基础。每年会诊量达到20000人次左右,会诊范围已覆盖省内、省外2000余家医院及赞比亚、俄铁总医院、UCLA、挪威等国家。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在82个小时之内完成了全省147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远程会商系统的建设工作,远程会诊2000余例、紧急抢救100余次、远程大查房50余次,累计完成1500余家医院、近百万人次的专家专题培训,极大提高了我省的新冠肺炎救治质量和防控效率。
学科积极承担医学学科的社会责任,先后在汶川地震、三聚氰胺患儿救治、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扛鼎作用;先后代表河南省卫生系统援建四川江油市人民医院和新疆哈密医院,为当地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抽调精干力量,建成了中原地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多次进行常态化的应急演练,确保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省内外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提供坚强保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迅速组织了多支医疗队赶赴武汉抗疫一线,取得了阶段性的抗疫成果,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在建设一流大学理念的引导下,医学学科对标一流,取得显著进步。目前,US News 2020世界大学和学科排行榜,郑州大学肿瘤学进入前200强,全球排名180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成为全校第八个,医学第五个进入世界前1%的ESI学科,充分显示了医学学科在全校学科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地位。截至2020年7月临床医学ESI排名进入世界前1.49‰。站在学科发展的新起点上,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学科全体师生精神抖擞、壮志满怀,时刻准备谱写学科快速发展的壮丽篇章。
郑州大学副校长董子钢
郑州大学马歇尔医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国家(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远程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