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59年最高机密公开 核弹瞄准中国北京
《纽约时报》12月22日报道称,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首次披露了一份详细清单,列明了一旦与苏联交战,美国携核弹的轰炸机可能的攻击目标,标注了苏联、东欧和中国领土上的目标数量和类别。这份文件是截至目前美国解密的最详细、最全面的核目标清单。
“最高机密”刚被揭开
这份最新解密的轰炸目标清单被命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由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于1956年制定,对3年后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应该袭击的目标进行了标注。当时,洲际导弹和潜艇发射导弹尚未出现,飞行员驾驶轰炸机投核弹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核项目主任马修·G·麦金茨说,美国当时对苏联拥有巨大优势,其核武库规模是苏联的10倍。霍博肯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核武器历史学家阿列克斯·威勒斯特恩说,1959年,美国核武库的总当量为200亿吨。艾森豪威尔总统推动削减核武库,在接下来1至2年内,总当量减少50%。当时,美国的军事规划者打算用轰炸机基地将苏联包围起来,以在战争发生时迅速按照目标清单实施轰炸。
这份800页的文档注明是“最高机密”,文字是模糊的灰色字体。其中,大城市的许多目标被列为“系统性破坏”,包括莫斯科179个目标、列宁格勒145个目标、东柏林91个目标。这些目标被标注为“指定爆炸放射中心”,其中许多目标为工业设施、政府建筑物等,还有的目标被直接标注为“人口”。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在2006年首次提出请求后,最终获得了这份清单。该机构高级分析师威廉姆·布尔表示,这份清单应该是目前美国空军对外披露的最详细清单。这些目标都用数字标注,对应具体的地理方位。但目标的具体地址和名称依然是保密信息,尚未对外披露。威廉姆·布尔正在努力推动这部分信息解密。
莫斯科是头号目标,北京排第13位
在城市工业目标中,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列出苏联阵营内的1200多座城市,包括东德和中国在内。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是头号和二号目标。根据这份报告,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打算使用170万吨至900万吨当量的炸弹,而且还想用一枚6000万吨当量的炸弹作为威慑手段。100万吨当量的威力是广岛核弹的70倍。
而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最重要的目标则是苏联的空军力量,因为后者明显会对美国本土和部署在欧洲及东亚的部队构成直接威胁。尽管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核辐射后果,但赢得空战是重中之重。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更倾向于在地面引爆核弹。与空中引爆相比,地面引爆核弹会使得冲击效果最大化。
这份清单并非美国军事计划中的最终目标清单。因为随着新情报的获得以及目标重要程度的改变,核战争的计划经常要发生变动。
如果空战结束后,战争仍需要继续。第二阶段的目标将是要系统性摧毁苏联阵营的战争潜力,对其基础工业施以最后一击。为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将向大量具体工业设施投下最高达16万吨当量的核弹,威力是投到日本长崎的“胖子”核弹的8倍。
作为头号城市目标,莫斯科拥有约180个破坏目标,如生产机械工具、切割工具、原油萃取设备的工厂以及生产盘尼西林等药品的制药厂。其他目标还包括水闸、大坝、电网、铁路等。
针对东欧国家目标,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特别在报告中提出,要使用低当量的核弹,以达到政治和心理目的,将这些国家与苏联区分开来。但空军力量却被排除在外,如华沙的两个机场在优先清单中分别排在第31位和第80位。
无论在发生战争时,中国是否会选择站在苏联一边,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都将中国视作苏联阵营的一部分,并把中国的飞机场和城市列入目标清单,其中包括北京。在“系统性破坏”的目标清单中,北京排在第13位。此外,北京的两个空军指挥中心和两个空军储备区也成为目标。北京及其郊区丰台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也被列为目标。
如何将这些核弹投到目标所在地?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打算使用轰炸机和导弹。部署在英国、摩洛哥、西班牙的B-47轰炸机以及当时刚刚部署在美国本土的B-52轰炸机都将被派出投弹。导弹方面的选择是“史纳克”巡航导弹、“恶徒”导弹、“十字弓”导弹和其他中程弹道导弹。
清单令人“不寒而栗”
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这份报告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这份清单将空军力量列为最重要的轰炸目标,包括1100个苏联阵营内的飞机场,其目的在于,在苏联飞机起飞前往欧洲等地之前先将其摧毁。然而,许多空军基地和指挥中心都位于人口密集地区及其周边。因此,轰炸行动将带来巨大的平民伤亡。其次重要的目标是工业基础设施,其中也必然包含大量工人在内。
报告称,优先目标和核轰炸战术将让附近的平民暴露在高度致命性辐射尘埃下。此外,还计划对苏联阵营内的城市工业目标进行“系统性破坏”,且明确要把所有城市内的人当作目标,包括北京、莫斯科、列宁格勒、东柏林和华沙。如此直接地将平民作为目标违反了国际准则。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高级分析师威廉姆·布尔说:“看到人口聚集中心被列为(核打击)目标,这无疑令人感到不安。”
有美国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尽管不以平民作为目标的原则可以追溯至一战前,但在实际情况中,这通常由当时的军事需要决定。在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原则都是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在这两场战争中,该原则都让位于轰炸城市,因为这在军事上被认为是必要的。此外,以平民为目标被视为是摧毁敌人士气的举措之一,可以推动敌人内部发生叛乱或投降,并因此缩短战争期限。从这个角度,大规模轰炸平民的行为有时会从人道主义立场得到辩护。
核武器政策独立咨询师、曾出版有关美国核武器的著作《原子武器经费审计》的史蒂芬·施瓦茨说:“这份目标清单冷酷无情,令人不寒而栗,这份文件可能已成为历史,但不幸的是,核武器尚未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