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植绿绿染省城 郑州喜获“国家森林城市”桂冠

20.10.2014  12:29

郑州滨黄河森林公园

        本报讯(记者徐建勋郑州观察记者冯刘克)十年植绿,绿染省城。9月底,金光闪闪的“国家森林城市”匾牌挂到郑州绿博园。这是省会郑州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又获得的一项国家级殊荣。曾摘取过“绿城”桂冠的该市经风沐雨,围绕生态建设“十年磨一剑”,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2003年,顺应广大巿民群众守护“绿城”美誉、享受更加良好宜居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森林生态城市的重大决策,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百万亩城市森林。为此,郑州市先后高标准编制了《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2003-2013年)》和《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了“一核、二轴、三环、四带、五园、六城、十组团、多点、多线”的森林城市布局,并通过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形成决议。十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

      郑州市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践,探索了一些新思路、新观念,进而有效指导了郑州的林业建设,促进了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用园林的理念发展林业,提升林业发展质量。转变过去大呼隆、粗放式造林方式,树立建园造景的理念,造一片林就形成一处景观、一座公园;运用园林精细化管理模式管理林业,提高造林管林质量,确保造林成果。其次是用产业的理念发展林业,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进而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确保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然后是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林业,发挥林业的生态文化功能,让人们共享生态文明成果。最后是用大生态的理念发展林业,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郑州市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提升森林城市的建设成果。该市采取政府投资为主、林业部门融资为辅、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办法,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工程管理模式组织造林,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工程专业队栽植,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形成了“造管并重”的良性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市级公益林补偿机制,制定补偿办法,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提高补偿标准,有效保护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抓住创建重点,实施工程带动。近年来,郑州市着重抓好城区西南、西北、南部、东南、东北部的五个10万亩以上的核心森林组团建设和“大绿量、高规格、乔灌花、四季青”的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城市近郊森林公园建设和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建设。同时,釆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共建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巿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积极性。为了让人们走进森林、享受绿色,郑州市近年来利用现有森林资源,规划建设了100个森林公园。同时,充分挖掘森林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健身功能,在森林公园和2000多公里的生态廊道林带内配套建设自行车道、人行道、公交站、健康港和休闲驿站。全市大部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及绿地免费向公众开放。给人们走进森林、享受绿色,丰富生活,健身娱乐提供便利条件。

      经过十年创建,截至目前,郑州市林地面积达23.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36%;城区绿化总面积达1.4亿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25平方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