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届中央政治局16次集体学习:经济频率最高
【特别报道】中央政治局十六次集体学习在学啥?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6月30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每一次都会被广泛关注。除了每次的学习内容,大家还在关注: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的内容是如何确定的?每次集体学习的时间有多长?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授课老师来自哪些部门?
“讲师”中多次出现部级官员
“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是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这次学习主要强调党的建设,这是关系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联系几个大老虎落网,在这个时机讲这个问题,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际意义。对党员干部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郭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郭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师”。
6月30日的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并没有邀请学者“讲课”,而是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等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党以及本地区本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作风建设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听取了他们的发言,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实,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的16次集体学习中,已多次出现部级官员“讲课”。
在2013年1月28日进行的第三次集体学习中,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时任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等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就当期的学习内容——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发表了意见;在2月23日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最高院副院长沈德咏等结合实际工作,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表了意见。
部级官员“讲课”,在往届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并不多见。郭湛对这种学习形式上的创新颇为认同:“这些官员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介绍自己分管领域的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和看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中高级官员中,许多都是专家出身,跟以前的官员相比,在学历、知识高度、政策制定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都是学者型官员,一方面有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实践经验,让他们给中央领导人讲课,内容会更充实,针对性也更强,能避免空谈。”
新任务、新课题
与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比,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16次集体学习中,出现了四个新话题: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强国、住房问题、国家安全。
纵观十八届中央政治局16次集体学习的内容,范围极为广泛,不仅有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还有社会上广为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议题都跟党和国家的长远建设密切相关,涉及经济、党建、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反腐等领域。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16次集体学习的内容中,经济话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次,涉及市场资源配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创新驱动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话题。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都是重大的问题,根据十八大确定的总目标和总方针,可以将这些问题分为全局性和重大性,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全局性;而按照十八大以来的工作部署和安排,像建设海洋强国,过去没有涉及,就是重大的、迫切问题。”郭湛说。
将课堂搬到红墙外
在固定的会场学习,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常态。但是,新一届政治局领导集体学习在形式上却敢于创新:将课堂搬到了红墙外。
去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领导同志从中南海出发,分乘两辆大巴车,来到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并在现场进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在需要的时候到现场学习,更新鲜、生动,也更触动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会更好,以后可以多考虑采取这样的形式。”郭湛说。
竹立家对这种方式也表示赞成,他认为这种将学习搬到现场,把学习内容和现场实际结合,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力求有所改进、有所创新,“说明学习本身也在进步。”
除了现场学习,中央政治局的“集体自学”也是一种新形式。在已经进行的16次集体学习中,新一届领导集体进行的第一次集体学习采取的就是自学:2012年11月17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集体学习,就由习近平主持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发言谈体会。类似的自学还有今年5月26日进行的主题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的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我认为,随着干部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除了邀请学者讲授之外,自学会成为一个方向,毕竟对高层领导,相互之间民主化的学习和讨论,对制定公共政策有积极意义,对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非常有积极意义。”竹立家说。
中央办公厅牵头组织,中央政策研究室定内容
随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人们更为关注集体学习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郭湛向《中国经济周刊》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授课”的全过程。
据郭湛介绍,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可追溯到1986年,主要是集体学习法律理论的课。2002年十六大之后,确立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般是由中央办公厅负责牵头组织,主要负责硬件部分,比如会场、发文件以及其他相关事情,而讲课内容和讲稿,主要由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
郭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查了一下,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已经有90多次,其中大量的问题是讲政治、经济、法律等现实问题,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内容,哲学还是头一次,这对我们哲学人是很重要的,说明我们党很重视世界观、方法论等问题,毕竟面对具体问题,也需要这些基本理论作为指导。”
据郭湛回忆,为了准备这次讲课,他们准备了四个月。最初是中央政策研究室先跟中央党校联系,以中央党校为主组织两个专家主讲,中央党校选择了自己学校的一个老师,还要选择一个校外的,“当时就想到了我,问我是否同意,我当然很高兴了,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们就跟我们学校领导打了个招呼,就参加了。”中央党校专门组成了一个备课组。备课组根据学习主题和要求,反复交换看法,确定讲解内容纲要。之后,他们根据纲要分头撰写初稿。待初稿形成,备课组成员又坐下来反复研究,并进行了多轮试讲。在中央党校的试讲通过之后,又邀请了中央政策研究室的相关人士来试听,并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改进。最终,在讲课前夕,完成定稿。
“讲师”们各自准备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三四个月,有的半年以上,有的更长。
“我们讲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基本理论,他们提前四个月就跟我们联系了,我是去年8月就开始着手准备,9月就紧锣密鼓地去做,到12月3日去给政治局讲课,其间经历的时间并不算长。”郭湛回忆说,政治局通常学习在两个半小时左右,他和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两人讲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进入了提问题环节。
郭湛清楚地记得,自己讲完课后,张德江同志和王沪宁同志分别提了问题,他和韩庆祥分别回答一个问题,“提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最后半个小时作了总结发言。他的发言,主要是回应我们的讲解,系统地谈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的认识,讲得全面而又深入。”郭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