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资助工作的故事(四)

09.10.2017  11:54

设计艺术学院:资助政策为我们实现梦想增添“双翼

青年有梦想,国家有希望。“精准扶贫送温暖”不仅仅是贯彻党中央的政策要求,也是我们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也更是设计艺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生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社会责任。酷暑难耐,设计艺术学院的辅导员们却带着校院两级领导的重托,毅然踏上了“精准扶助”的走访路。前期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与部署,学院共组建五支小分队,奔赴安徽、山西、河南三省10余地市,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家访持续10余天,家访困难学生30户。用温暖感动人心,用倾听了解故事,用走访了解真实,用资助助推梦想。

助学——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走访的三十户家庭,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农村的孩子只有上学这一条路,只有上学才有更好的出路。父母离异的一个家庭,全靠母亲来供养四个孩子上学及生活开销,家庭负担沉重,但母亲却显得很从容要强,让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农村的淳朴民风。所去之处,家长都对资助工作非常满意,对学校的关怀深表感动,他们也很惊讶真的有大学的老师能够来家中访问。走心才能入心,这次走访,走出了校园,走进农村,更走进家长及学生的心坎。走访之时还给困难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慰问品。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辅导员的工作所在。我们的关爱,会带给学生温暖,会鼓舞学生向上,会更坚定学生上学的信念。三千公里的走访,能让学生更好地上学,值了!

筑梦——我拥有梦想的力量,抵挡怀疑我的目光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次资助工作,深入学生家庭,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资助政策,把资助政策同家长讲清楚,把学校的关爱带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也带去了支撑梦想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走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说的一些隐情。也是通过这样走访,我们认识了很多朴实、憨厚的家长,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文化,但从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爱。他们自己可以很辛苦,也要挣钱供养孩子上学。因为让孩子上学是他们心中的梦想,也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机会。有了政策的支持,他们的梦想也多了一份支撑的力量。

铸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你真正走进他们,才会发现事实就是如此。简陋的家具、破旧的房屋、清淡的饮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怕是不会相信21世纪还会如此艰难。

物质贫穷不可怕,精神贫瘠才可怕。小李的父母身体都不是太好,爷爷奶奶年纪大,重病缠身,家中有五个孩子,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几乎没有任何稳定的收入来源。但穷不失志,他靠着学校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解决上学的大部分问题。节假日他基本不回家,都在外面做兼职,以此来节省家里的开支。巴金曾说:“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贫穷不会使他放弃心中的梦想,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筑就更坚强的人格品质。

冰心曾说:爱在左,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精准扶贫”给学生送去的不仅是温暖与关爱,还有鼓励与希望。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学生的梦想也终将变成现实。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能做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爱与责任伴我们同行

为响应国家号召,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推动“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完善我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机制,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材料学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贷款违约学生开展了暑假精准扶助送温暖活动。夏日炎炎,却无法阻挡材料学院扶助送温暖的步伐。

漫漫走访路,深深扶助情

心无界,爱无垠”,怀着对困难学子的深深关爱,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王良、党委副书记马武刚、团委书记魏雪芹、辅导员赵洁、王晖等人带领5支暑期走访团队,历时两个月、连跨陕西、甘肃、贵州等六省,赴毕节、黎平、新密等二十多个县市,走访包括20名建档立卡户在内的3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管天气炎热、山路崎岖、方言不解,大家仍不改初衷,砥砺前行。

其中,王良带领的团队在去往新密走访的途中,山路蜿蜒崎岖,高坡陡桥众多,终费尽周折抵达学生家中。破旧的土著瓦房,稀少的家用电器,抱病的在床老人,看的队员泪水不禁在眼圈泛滥。通过与受访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并探讨脱贫办法,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受助情况,承诺学校不会让任何一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付出小辛劳,收获大感动

走访中有许多同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父亲早逝,母亲因车祸重伤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小伟同学,小伟和母亲寄住在年迈的大伯家,住所还是破旧的泥土瓦房,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就是靠一些爱心人士资助,冰箱是家中仅有的电器,里面放满了母亲需要冷藏的药。

村支书得知我们的到来,也特地赶来慰问交谈,他一直对小伟赞不绝口,懂事、争气是村支书反复提的两个词,但是言语中也透着心酸,情到深处,村支书也时不时抹去眼角的眼泪。在走访的过程中,像这种例子还有很多,老师在走访记录中写下,“这些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承受着不该有的苦难。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经历了苦难的他们等到绽放的那天,想必也是格外的耀眼”。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富兰克林说:“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材料学院所到困难学生之处,均会进行鼓励并对使之意志更加坚定。

扶助走访虽已结束,关爱扶志却不停息。学院对困难学生长期予以帮扶,除了国家、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助学金外,学院还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设立各项爱心奖助学金。就在2017级新生入学之际,学院颁发了近10万元的学生奖助学金,用以帮助和激励困难学子。消除贫困的蓝图已经制定,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以后的各项帮扶工作中,学院将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位学子上学无忧,让每一位家长不再为孩子上学苦恼。

中英国际学院:让关爱随风化雨  让心灵洒满阳光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扶贫攻坚的政策要求,认真学习学校《关于开展2017年暑假“精准扶助送温暖”活动的通知》,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英国际学院在2017年暑期由党委副书记孙占利亲自带队,顶烈日、耐酷暑,先后四次奔赴南阳、伊川、新安、商丘进行家访,把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温暖送到困难学生家庭中,让学生心中体会到关爱、让学生心中感受到温暖。

用心甄选走访对象 用爱撑起扶助之路

当接到暑期精准扶助通知起,学院领导班子及辅导员广泛听取意见,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特殊学生情况摸排会、走访对象遴选会、重点学生圈定会、走访方案研讨会...最终,在3500名在校生中选定了扶助对象。例如,我们走访的第一站,南阳内乡县的夏同学,他是当地第一批确定的建档立卡户。父亲去世、母亲不知去向,自幼跟着姑姑生活,小的时候患有脑溢血,今年5月份还病发了一次。

风雨兼程走访路 坎坷崎岖见真情

4个走访对象,3个在山区。特别是去内乡县家访的路上,经历了现实版的“人在囧途”。孙占利和四名随行人员,挤在一辆小破车中,后备箱还拉着慰问物品、宣传资料、随身衣物等,在崇山峻岭蜿蜒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着慢慢的向目的地驶去,看着“公路”两边陡峭山崖和深不见底的沟壑,大家心里咚咚直跳。期间,经历了汽车爆胎、导航失灵、信号失联。为了能在天黑之前赶到县城,人歇车不歇,一口气跑了6个小时的山路,没有一句怨言。

体民生之疾苦 察生活之多艰

一次家访,一次感动,一次收获,一次反思。来到学生家中,看到房子外墙上很多水泥都已斑驳脱落,而且长有厚厚的苔藓,屋里除了水泥脱落外,每个屋角都有大块大块的水印,应该是雨天漏水留下的痕迹。一张小床、一组旧衣柜、一张桌子、一台电视,这就是他们所有的家当。孙占利一行,详细询问了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经济来源、作物收成、未来设想,走一路、问一路、想一路。

深入宣传高校资助政策 全面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走访的一行人不仅带去了慰问品,更带去了详细的高校资助政策,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希望。我们知道,精准扶助送温暖不能纸上谈兵,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和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与家长沟通,建立老师、家长共同育人的体系。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可以教育学生。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短短的接触,一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学生,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学生,使我们更加恰当的教育好学生。只要我们让关爱像雨露般滋润一样,学生心灵就会洒满阳光。

系列报道:资助工作的故事(三)
机电工程学院:大山深处的走访 炎炎夏日,河南工业大学
我校奏好本科生开学季学生资助“三部曲”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河南大学
系列报道:“学生资助工作的故事”(二)
法学院:精准扶贫与爱前行 “真的没想到老师们河南工业大学
我校召开“精准扶助送温暖”走访活动总结交流会
暑假期间,学校为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