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天下 商丘有担当

29.07.2014  11:48

      商丘被称作“豫东粮仓”,粮食,是商丘人的命根,也是商丘人的图腾,更是商丘人的自豪。

      多年来,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保粮食增产,商丘勇于担当、义无反顾;保粮食安全,商丘职责在肩、全力以赴。

      今年,商丘再次刷新记录:夏粮总产量达68.4亿斤,占全省十分之一。

      今年,商丘再次实现突破:从2003年起,夏粮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力推进过程中,商丘农业的成就之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之大,值得铭记;在推进“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中,商丘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意志、责任和智慧,值得书写。

      “十二连增”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商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古人常讲“洪范八政,食为政首”。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跃升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首次获得高度关注,被提升至2014年国家一号战略。

      豫东粮仓,忠诚担当。“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专程走进粮田,查看小麦长势,从良种培育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村民收入,他都十分关心,对“三农”工作寄予厚望,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丘夏粮再次丰产、高产、增产,是给中央殷切期待的优良答卷,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砝码。

      粮食安,天下安;粮食稳,人心定。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历史的教训在警示和提醒着我们,往往连续丰收以后容易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情况;往往吃饱饭以后容易忘记挨饿的痛苦;往往连续五谷丰登以后,容易忘记连续减产的教训。

      商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的“核心区”,保粮食增产,商丘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商丘的决策者对商丘农业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责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把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构建“政府抓粮食、科技攻单产、服务促发展、创新促升级”的粮食工作长效机制,大力营造抓粮称职、种粮光荣、产粮有利的浓厚氛围,走出了一条粮食核心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

    市委书记陶明伦说,商丘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在全国、全省举足轻重,抓好粮食稳定增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务必做到思想上要重视、政策上要扶持、建设上要加强、标准上要提升、服务上要突破、机制上要创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积极贡献。

  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商丘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也是商丘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核心支撑。抓粮食生产,就是抓基础;抓粮食生产,就是抓稳定;抓粮食生产,就是抓民生;抓粮食生产,就是抓发展,在商丘上下形成共识。

      上下齐心,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商丘交出的是优秀的答卷:进入新世纪,商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03年以来连创新高,2006年跨入全国18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2011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商丘的小麦产粮今年占全国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全国市场上,每40个馒头就有一个是商丘贡献的。

      万亩平畴沃野绿,豫东大地气象新。如今,行走在豫东平原,绿色的庄稼勾勒出的是一幅商丘农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图景。

      “十二连增”,源自于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应用愈来愈广,高产创建规模越来越大

      梁园区李庄乡闫庄村位于黄河故道南岸,历史上曾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然而,就在这个村里,土生土长了一位“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闫世民。他培育的小麦新品系达12个,建立的商丘市农作物新品种展览中心成了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商丘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奖励,像闫世民这样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

      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积极稳妥流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及农技、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快速发展……中央重农的政策、河南保粮的信心、商丘抓粮的举措,像春雨一样滋润了商丘的土地和商丘的农民。

      “十二连增”,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同是一片天,同是一块地,同是一个种,为啥产量相差很多?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商丘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深耕深松、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滴灌、数字农业等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进一步挖掘了粮食生产潜力。

    为了让农民能够更加放心、更加舒心地种地,也为了让科技能够更加深入农村,我市启动实施了“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和“万名科技示范户大培训”行动,组织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生产季节深入乡村一线,采取印发明白纸、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帮助农民管理农田。

      既抓源头、又抓中间,既抓科研产量、又抓平衡增产,推广普及工作立足解决“最后一公里”,将好技术与好品种一起集成打包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也能种出科学家的产量,科技对商丘粮食稳定发展的作用更直接、更生动、更具体。

      农民善于学习,高产创建示范方的引导效果明显。在高产创建示范区,我市重点推行“一集成六统一”的高产创建模式,即把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去年麦播以来,我市共建立了28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高产创建示范方落实面积30万亩,实收测产1232斤/亩,比全市大田平均单产957.2斤亩增产274.8斤,增幅28.7%,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带动了区域间均衡增产。

      财政部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机部门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农科部门推进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水利部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气象部门发挥灾害预警、人工增雨方面的作用,交通部门持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十二连增”的田野上,上演的是一首“大合唱”,也是一曲“集体舞”。

      “十二连增”不是终点,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是我们努力的新目标

      如同体育运动,没有最快、最高、最强,只有更快、更高、更强,粮食生产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我市粮食在连续十二年增产、一次又一次刷新产量纪录以后,各种资源要素和支撑条件已经绷得很紧,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探索更科学、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粮食发展方式,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在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无节制地大水漫灌、超采地下水难以为继,继续依靠增加化肥农药施用增产的路径难以为继,继续靠“人海战术”搞农业难以为继,继续重用地轻养地的增产方式也难以为继,而应当积极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同时,科技是再造粮食增长势的关键驱动力,要力争在良种培育、农机装备、节水灌溉等粮食生产技术瓶颈方面有新突破。

    要创新扶持机制,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调整扶持方向,更加注重直接调动农民、地方和科技人员积极性;调整扶持对象,更加注重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调整扶持重点,更加注重提升种粮科技水平;调整扶持方式,更加注重物化补助,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扩大粮食增长主力军阵容。与全国许多农村一样,走进商丘的很多村庄农户,只见“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青壮年劳力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培育专业化大户、专业化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伍,集中力量、集合要素、集约资源进行培育扶持,让“谁来种地”的难题得以破解。

    稳粮强农,民之大业,国之根本。站在粮食“十二连增”新的历史起点上,乘着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东风,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珍惜大好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接力接续奋斗,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水平,在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