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要带领群众敲开幸福大门

05.08.2015  10:37

7月28日,丹棱县双桥镇梅湾村三组平整的水泥路上,果农唐金友站在一辆大卡车旁,乐滋滋地跟买桃子的商贩算账。“以前种桃子既愁长不大、不好吃,又愁运不出去,烂在树上。现在桃子品质好,水泥路修到了地头,大卡车开进来载着就走。这多亏了‘第一书记’。”(8月4日  四川日报)

这段时间以来,各地陆续向农村下派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沃土生精华,基层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是优秀干部成长历练的“沃土”,更是我们深化改革难以触及的“神经末梢”。作为肩扛扶贫攻坚、排难解困的“排头兵”——第一书记,应深扎“根系”于人民群众中,带领群众敲开幸福的大门。

“第一书记”的到来,是一种“软实力”的补充。作为组织派来的“第一书记”,如何才能尽快融入基层,得到群众的认可?怎样才能接地气,当好“一把手”?怎样才能够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较快的发展?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三点。

转换角色,融入农村。第一书记下基层,不是为“镀金”,要身在基层,心亦在基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聊农家事,感受民情“脉动”,才能“体察民情”。言之必行,行之必果,将群众所思所想变成具体行动,才能“聚集民心”。腿勤“身”入,脑勤“心”入,俯下身子不耻下问,才能“汇聚民智”。第一书记更需降低“身份”,不矫情,不摆谱,与群众“零距离”,以情融情,以理达理,才能获得“拥护”,进而实现扶贫解困的初衷。

理清思路,谋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职责,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第一书记”要将自己的知识本领、工作能力化作“光”和“热”洒在基层的热土和群众的心间,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更要注意工作方法,统筹兼顾,把握村情民意,理清工作思路,客观分析当前发展形势,真正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提出适合本村的总体发展规划,积极以发展特色产业求突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大胆实践,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作为第一书记就应不开“空头支票”、不做“大空架子”、不做“改革看客”,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等服务”为“送服务”。作为“第一书记”,群众最看重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这就要求“第一书记”大胆探索,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多想办法,创造条件,在实践中接受磨砺,找准农村发展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已经影响到党组织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工作,期望通过“第一书记”的示范引领,起到党组织凝聚人心,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让基层党支部成为一个地方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