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禹州市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完善“党政主导常态化、社区建设标准化、社区管理网格化、服务居民人性化、构建和谐自治化”五化同步治理模式,使基层社区治理更加科学、精细、多元,基层党组织鲜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政主导常态化
2017年初,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在每年为每个社区安排1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又从党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再为每个社区增加1万元党建工作经费,支持各社区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激发社区党建工作活力,提升服务能力,正确引导社区治理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常态化推进、项目化实施,造福广大居民群众。
社区建设标准化
全市对社区门面标识、服务功能、组织设置、制度机制和保障投入等进行了优化设计。采取房地产开发企业无偿提供一批、辖区单位合作共享一批、筹措资金租赁一批等办法,使社区用房面积达到了“新建城市社区不低于400平方米、8000人以上社区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基础功能+拓展功能”模式,对社区办公场所进行功能划分,统一设置“一厅十室两站一超市”(综合服务大厅,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等,志愿服务站、民情联络站以及爱心超市)。实现了服务标识、服务内容、服务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台账“五统一”,设计式样、风格、色彩、社区标识“四统一”。同时,统一印制社区民情日记、便民服务登记簿、社区矛盾调解化解台账等11类工作台账,实行工作全程记录,痕迹化管理,向上可追溯问责,向下可考核奖惩。
社区管理网格化
以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实行网格化定位,整合各级党组织、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志愿服务团体等各方力量,变“各自为战”为“并肩作战”。市委统一部署,建立组织、纪检、宣传、政法、民政、群团六部门联动机制,并依托社区组织链条,落实“四级负责制”,即办事处党委书记负责辖区、支部书记负责社区、支部委员负责网格、党小组负责楼栋,实行岗位权责阶梯式管理,确保基层党组织扎根社区,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格覆盖”的原则,按照300至500户或片区(楼群)为单位,把全市所有城市社区划分为84个网格,每户居民精确定位网格,杜绝管理盲区、服务盲点。
从市直单位选调20名年轻优秀后备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从街道办事处选调优秀中层干部担任社区支部书记,配齐配强了党组织带头人,壮大了社区骨干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35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充实到了社区服务一线。所有网格全部配齐网格长、楼栋长、网格员,吸收社区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居民、无职党员为网格信息员,实现了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办事的工作机制。
服务居民人性化
社区骨干成员每人联系3至5名居民,做到居民有突发事情、有不满情绪、有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劳改释放人员、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必访。支部实时掌控动态,集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组织、干部就在身边。
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社区便民服务站三级信息平台,对城镇居民居住证、生育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等54项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事项实行在线办理,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变“居民跑腿”为“数据跑路”,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2017年3月30日,禹州首批城市居民居住证正式发放,在全省县级行政区尚属首家。
创新“党建+服务”“支部+物业+便民服务”等服务模式,成立了由党员、社会团体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56支,到社区开展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2000余次。
组建文化团队,联合志愿服务团体开展“读书汇”“风车节”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的居民请出家门,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死不相往来”的“冷社区”变成了亲如一家的“暖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构建和谐自治化
以“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制度,倾听居民意见建议;建立社区事务协调会制度,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立社区工作听证会制度,听取不同意见建议,实行民主决策;建立社区成效评议制度,接受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价,推进民主监督。
凝心聚力共建文明社区,把一对对矛盾体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和谐体。居民大事小事找组织,依托业主委员会正确表达诉求,合理合法维权,催生了 “三姐”调解之家、“老王说事儿”等一批品牌调解室,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社区关系和谐融洽。2017年,该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禹州市民政局局长 师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