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总水平轻松守住“上半场”

10.07.2014  19:14
物价总水平轻松守住“上半场” - 中小企业
来源: i.ce.cn

 

  经济日报北京7月10日讯 (记者 薛志伟)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物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8%,这表明上半年全国物价总水平基本运行在合理区间,符合宏观调控预期,今年上半场中国经济的物价“上限”轻松守住了。

  CPI涨幅持续温和有利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上半年2.3%的水平大幅低于预期的“上限”,而且月度之间波澜不惊,季度之间更加平稳,物价总水平持续保持稳定,CPI已经不再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热词”。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5%,与去年12月持平,物价走势开局良好。此后2月、3月随春节和季节影响略有反复,分别上涨2.0%和2.4%。4月份,受去年对比基数低和今年气温偏高的影响,鲜菜等食品价格降幅明显,CPI也创下了2012年10月以来的新低,同比仅上涨1.8%,一度回到“1时代”。5月份,受翘尾因素大幅增加的影响,CPI又重回“2时代”,同比上涨2.5%。6月份则稳中略降,同比上涨2.3%。

  总体来看,如果剔除春节、季节和气候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统计方法中不可避免的翘尾因素影响,上半年CPI基本运行在2%左右,波动幅度非常有限。从季度数据看,CPI运行显得更加平顺,一季度同比上涨2.3%,与上半年2.3%的水平持平。因此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物价运行基本平稳。

  对于物价调控来说,稳定并非单纯的预期目标,稳定在合理区间更加重要。上半年CPI2.3%的同比涨幅,既大幅低于3.5%的预期目标,又远离通货紧缩,处在相对比较合理的温和上涨区间。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这种温和上涨的物价水平,是和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首先,它不会使国民经济运行中物价的弦绷得太紧,为当前一系列“微刺激”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留出了较大的腾挪空间。其次,物价温和上涨,广大企业才有加大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第三,物价温和上涨也不至于给广大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PPI降幅收窄显示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今年以来,CPI持续稳定使老百姓对物价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但PPI的持续负增长却引发经济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担忧。因为PPI反映的是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它的持续负增长,表明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持续走低,也意味着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

  到今年6月份,PPI已经持续28个月负增长。1月份,PPI同比下降1.6%,降幅比去年12月扩大0.2个百分点;2月份,同比下降2.0%,降幅进一步扩大到0.4个百分点;3月份,同比下降2.3%,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PPI的持续下降显示市场需求偏冷,经济增长乏力,市场恐慌情绪不断加剧。

  3月份PPI同比下降2.3%的水平随着4月以后降幅的连续收窄成为今年上半年的最低点。4月份,PPI同比下降2.0%,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下降1.4%,比4月份继续大幅收窄0.6个百分点;6月份,延续降幅收窄的向好局面,继续收窄0.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1%,创下了2011年5月以来的最低降幅。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PPI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以及部分行业环比连续上涨,表明当前工业品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6月份,从发布的分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数据看,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16个行业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4个行业下降。化学纤维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价格环比上涨0.2%,连续4个月回升,有色金属冶炼价格环比上涨0.2%,连续2个月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有所下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价格环比下降1.1%,降幅比5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是3月份以来的最小降幅。

  这些上游原材料、燃料等行业出厂价格的稳中有升,表明市场需求在逐步回暖,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平稳回升,也说明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前不久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点。6月份,制造业PMI达到51.0%,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经济平稳增长态势已基本确立,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已见成效。

  从历史上看,PPI的持续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企业的“惜投”,大量资金闲置,从而限制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相反,适当的价格上涨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也能使企业和行业间获取的利润达到相对平衡,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当前PPI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既提振了企业生产和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也能让担心中国经济的社会各界松了一口气。

  下半年物价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综合各个方面情况和上半年的物价走势来看,下半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以内完全没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足的信心。”姚景源表示。

  具体来看,首先翘尾因素影响会在下半年逐步减弱,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

  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依然是物价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秋粮也有望保持稳定,不存在物价大幅波动的基础。鲜菜、水产品、鲜果等受季节气候影响难免会有所波动,但幅度不会太大,不会导致CPI的大起大落。值得警惕的是猪肉价格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持续低迷后存在反弹的压力,由于猪肉在CPI中权重较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CPI整体水平,不过前期的中央储备冻猪肉会发挥价格平抑作用。

  工业品的价格涨跌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带动物价上涨的作用非常有限。

  从CPI和PPI的关系来看,根据价格传导规律,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价格。当前,PPI已经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且PPI向CPI的传导通常会滞后较长一段时间,PPI对整体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短期内也不会明显。

  此外,物价水平还取决于货币供应量。今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半年实施的“定向降准”等微刺激政策显示货币供应量总体将继续保持稳定,这也将有利于物价稳定在合理增长区间。

  因此姚景源认为,全年守住3.5%的物价“上限”并不难。不过在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外,也存在不少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从宏观层面看,物价上涨的推动因素首先表现为输入性通胀。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及需求预计将好于2013年,这将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商品价格的上涨。其次,今年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水、电、石油、天然气等重要原材料价格应当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这种改革在短期内有可能推动物价上涨。第三是成本推动,近几年来,构成生产要素的各项成本价格都在上涨,构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价格也在上涨,这种成本推动因素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存在。对这些因素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做好物价调控,切实防止对广大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造成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