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6月14日,由民建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 王铮 摄
签约仪式现场。记者 王铮 摄
6月14日晚,中原·诵让爱的分贝响亮华语名主播公益朗诵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记者 王铮 摄
6月14日上午举行的2016中国(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主题演讲会上,“民间投资放缓”成了谈论最多的话题。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比2015年同期降低3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降低2.2个百分点。5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中也指出,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为当前经济暴露出的新问题之一。
民间投资缘何放缓?民间投资该走向何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国际法专家周汉民,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演讲中给出诊断并开出“药方”。
民营投资放缓原因何在
民间投资下行原因何在?辜胜阻认为首先是能力问题,现在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面临一种纠结,感到非常茫然,不转型是等死,转的不好是找死,没有能力不能转型是首要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动力问题,成本攀升太高,利润越来越薄,投资回报很低,缺乏动力。没有能力投是不能投,没有意愿投是不想投。
“钱荒”是另一个原因,辜胜阻说,现在银行抽贷、压贷、断贷让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民间投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钱从哪来,一个是钱投向何方。从宏观上来看面临通胀,从实体经济来看面临通缩,实体经济严重缺钱,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大量地做理财,实体经济钱荒、钱紧,既有老矛盾又有新问题,更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因素,所以是一种综合征。
杨成长说,民营经济的活力不能激发,中国经济就很难走出低谷。有人说民营企业的核心问题是融资成本太贵,税务负担过重,这不能说不是原因。但他也认为,民营企业更多要从自身找原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后制度跟新常态下经营发展的要求出现脱节,这恐怕是问题的根源。
他说,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变化,是规律,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对企业来讲就是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市场需求变了,低端产品、同质产品卖不掉了;第二,要素在生产当中的作用变了,过去主要靠能源、资源投入,现在越来越靠人、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第三就是产业技术革命,包括互联网、新能源、新技术等,变化太快反应不过来。
如何增加投资动力
辜胜阻说,稳增长核心是稳定民间投资。他建议从七个方面着手增加民间投资:一是政府发挥投资引导作用;二是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三是打通金融通向民营企业的通道,解决有钱可投的问题;四是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五是要让民企想投资,让企业有利可图;六是要让民企能投资,提高其转型升级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要让它敢投资,让民间投资的活水永流,完善产权制度,培育企业家精神。
杨成长建议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推动民间投资。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民营企业也要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他认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是为了企业股权融资,全国企业每年资本金要增加十几万亿元,主要靠企业利润资本,20多年来通过股票市场融得的股权融资4万亿元,所以如果是冲着融资来的,资本市场没法干。资本市场就是为企业的股权定价,让企业的股权交易流动,定价定得准,交易得适度就是好市场,至于融资功能只是附属功能。所以,看资本市场不是看其他功能,关键是看能不能对股权进行合理定价,能不能让企业股权适度交易。
杨成长特别提到,资本市场不能变成服务于少数企业的选拔市场。全国成规模的企业60多万户,沪深交易所上市3000多家,如果采取选拔的思路解决问题,资本市场只能服务于小部分企业,怎么服务大量的民营经济呢?要破除资本市场就是选拔优秀企业的思想,要服务于大众企业、民生企业、中小企业,才能让资本市场真正服务于民营企业。
只有资本市场把定位弄清楚了,把服务功能扩大了,然后才能使大部分民营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服务,改造企业制度。没有制度的根本改变,想让民营经济走出低谷是比较难的。
民间投资的机遇和方向
“十三五”规划究竟给民间投资带来了哪些机遇?辜胜阻认为,首先是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建设会带来大量的投资;第二是工业化加信息化;第三是智能化和高端化;第四是服务化,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消费,然后是发展的绿色化、经营的国际化,这是“十三五”最大的投资空间。城镇化会带来无限的商机,中国制造2025也会带来很多商机,从产品转向品牌,中间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我们在网络运营上最有可能弯道超车,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我国有4家。过去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现在中国有“三驾轿车”,就是服务业、消费和高科技。
胡鞍钢表示,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也要结合“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主体国家,去年底已经达到了7700万户,并逐步从国内走出去配置国际资源,从这个层面来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是势在必行的。
从外部条件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基本趋势和事实,已经形成了能看到的双向投资、对外承包、海外旅游市场等。
过去中国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通过吸引外资,让世界投资中国,而今后很显然是中国投资世界,从单边的投资到双向的投资,从资本的净流入,变成资本的净流出、净输出。
因此,民营企业家要意识到或者说主动看到,走出去天地会更开阔,从中国舞台到世界舞台。走出去不只是投资,还包括中国的工程走出去。过去五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突破了8700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突破了6500亿美元,全世界的工程,特别是特大工程,基本都是中国的工程,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亮点,从而带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加速了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在全球市场出现了更多的中国承包、中国工程、中国设备、中国品牌。(记者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