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党委宣传部赴潭头镇大王庙村参加河大遇难烈士雕像落成仪式

17.04.2021  19:23

青山处处埋忠骨,微风阵阵慰英魂。4月16日,抗战办学时期河大在嵩县头镇大王庙村遇难的三位烈士雕像落成仪式在潭头镇大王庙村举行。我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赵晓芳、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学生代表一行赴仪式现场见证雕像的落成。潭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留涛,全国人大代表、拨云岭村支部书记杨来法,洛阳市人大代表、嵩县两程故里博物馆馆长、嵩县古灯博物馆馆长王现贞,大王庙村支部书记杨国锋及全体村干部,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仪式。

杨国锋表示,在抗战办学那段特殊时期,河南大学师生在大王庙村及潭头传播文化,移风易俗,培养了众多人才,为潭头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位牺牲烈士崇高的爱国主义信仰,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永远回荡在潭头大地,永远留在潭头人民的心中,激励后人奋勇前进。今后,潭头镇、大王庙村会将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为潭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现贞表示,河南大学与潭头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是激励今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下一步将与大王庙村合作复建“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潭头办学遗址”、校长办公室、农学院院长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室等,部分再现河大在潭头办学风貌,并与嵩县财神庙河大抗战办学纪念馆、潭头河大抗战办学纪念馆一体打造,以此铭记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在嵩县和潭头办学的历史和河南大学对潭头教育、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传承“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校地情谊,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赵晓芳表示,在潭头惨案中牺牲的河大烈士所展现出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是河南大学精神的厚重底色,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支撑,将成为激励后人继续前行的强大力量。在抗战办学的艰难岁月里,潭头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河大师生,给予河南大学无私的帮助,这份恩情,河南大学永远不会忘记。在潭头人民的厚爱和支持下,河南大学将继续传承“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校地情谊,为潭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继续弘扬传承“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讲述好、传播好潭头人民与河南大学深情厚谊的故事。希望双方紧密团结、协同奋进,继续为河南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为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奉献智慧和力量。

张留涛表示,近年来,河南大学与潭头镇继往开来、加强合作,共建了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以此传承弘扬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所留下的宝贵精神。希望今后双方不断加大合作力度,通过开办乡土人才培训班和游学夏令营、打造重走抗战办学路、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构建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共建作为,共创美好明天。

追忆革命烈士,寄托深切哀思。张留涛、赵晓芳、王现贞、杨国锋共同为遇难烈士雕像揭幕,全体与会人员为遇难烈士默哀并敬献鲜花。

据悉,在1944年5月的“潭头惨案”中,刘祖望(1920-1944)和两姐妹李先识(1919-1944)、李先觉(1921-1944)三人不甘受辱,毅然投井身亡。牺牲时,三人年纪最大的25岁,正值花样年华,却奉献了短暂的生命。作为河南大学学生,他们识大体、顾大局,随校迁徙,抗战办学,启迪民智,播撒火种,对潭头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河南大学自1939年至1944年在潭头办学五载,在烽烟战火的缝隙中开启民智、宣传科学、文泽乡里,也与潭头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