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万亩湿地外租后破坏严重 8村民因抗议被捕

25.05.2014  11:47

原标题:天津七里海湿地保卫战

一处深坑里已积满水,一个增氧机漂浮其上。

在保护湿地的宣传牌旁,古海岸国家级湿地已满目疮痍。

一间过去给守苇人休息的屋子立在深坑边,宛如孤岛。

被刑拘第37天,冯树芳等8人在5月23日,因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天津市宁河县检察院批准逮捕。他们来自宁河县造甲城镇造甲城村,在众多村民眼中,他们是村民利益的代言者。

造甲城村紧邻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在保护区范围内,该村坐拥一万多亩苇田。今年1月1日,一万多亩苇田结束长达5年的对外承包后,村民们发现,昔日一马平川的苇田如今沟壑纵横,大面积遭挖土破坏。为防止再次外租,部分村民要求当地政府查处责任人,另一部分人推倒了湿地保护区内新栽的树苗。

“护苇运动”喧闹一时。4月16日,就在18位村民应官方之约去七里海见证官方勘测破坏面积时,他们被警方抓捕。

京华时报记者李显峰发自宁河

苇海消失

苇海消失了。

站在芦苇消失处远望,能看见一长溜的绿影子,那是潮白河岸堤上的白杨树。潮白河自北京而来,在经过宁河县境内时,将七里海劈为东、西两半。造甲城村的苇田萎缩部分,位于西七里海的西南部,村民称之为南小份。这里目前沟壑纵横,到处是裸露的土壤。在西七里海的东部,尚能看到碧绿如海的茂盛芦苇。

数千年前,七里海所在地是汪洋的渤海。海退过程中,这里逐渐演化为潟湖,再变成长满芦苇的沼泽湿地。它处在宁河县的西南部,由造甲城、潘庄、俵口、七里海、淮淀5个乡镇环抱。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七里海成为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多年蚕食开垦后,七里海东海目前已名存实亡,湿地沼泽集中在西海。实际面积为3万余亩,造甲城村独占约15000亩。59岁的村民冯强说,这个数字源于大集体生产时代。“我们村有24个生产队,苇地按队划分,这个数是一个队一个队加起来的,这么多年,总数变化不大。”

七里海素有“京津肺叶”美誉。生在兹地,村民与有荣焉。“我们到外地去,问你是哪儿人,我说是宁河的,不知道,说是造甲城的,也不知道。我一说七里海湿地的,好多人都知道。”村民王英话里半带炫耀,“全世界只有3处这样的古海岸湿地,全中国独一份。”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绝大部分村民的收入靠芦苇。收割芦苇,又称打苇,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冬三月结了冰,就可以打苇子。人们有的推着铁槎,把苇子压倒,后面的拿大镰刀砍,有人捆,有人用拖拉机拉。”冯强回忆,那时候芦苇值钱,一块钱三斤,“卖不完的囤着,一年四季可以卖高价。割完了,芦苇自己会长。”

三四月份,是芦苇萌芽的季节。5月,芦苇蹿出一米多高,南来北往的候鸟开始驻足七里海。在苇海腹地,放眼绿茫茫一片,能闻着青草味儿。天暖的时候,天空飞着数不清的鸟。这里是冯强青少年时期的乐园,他掏过鸟蛋,抓过野鱼,采摘长在芦苇上的蘑菇,“鱼和苇蘑,都是美味。”

造甲城村就在镇中心位置。如今,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很多人不再以种地和芦苇为生,打苇也逐渐退出村民的记忆。

1990年代中期,生产模式发生变化,由村集体将苇田分拆,对外发包给个人。“这样的生产活动,也没有破坏苇海。一直到5年前,这里都是原貌。”站在南小份一个名为三角地的地方,冯强指着眼前3米多的深坑痛惜:“这里原来一马平川,全是芦苇。”

责任编辑:周玉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单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