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新三科”阔步“双一流”丨新农科:高峰之上再攀高峰
开栏的话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顺应河南父老乡亲期待、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勇担光荣使命、抢抓历史机遇,自我加压、乘势而为,扎实走好内涵式发展之路,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再立新功。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河大“新三科”阔步“双一流”》系列报道,聚焦该校新农科、新医科、新工科建设亮点,聆听我省高校谱写的新时代“奋进之歌”。
麦香杏黄,中原大地又迎来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季。
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更多农民挑起“金扁担”,对河南高等农业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提出了崭新的时代命题。
百年学府河南大学求实维新,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三农”主战场,以学科建设为内涵式发展夯基垒台,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为河南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河大力量。
作为新农科建设的“顶梁柱”,该校一流学科生物学引领带动着河南大学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6月1日,记者来到河南大学,走近执着探索的学科带头人,探访学科建设最新成果,领略他们攻坚克难的可贵精神。
有一种精神在传承
1986年,24岁的宋纯鹏(现任河大校长)怀着热情走上讲台,一头扎进生物学研究的世界。
1987年,河大生物学科从零起步开始重建。
1990年,28岁的宋纯鹏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得到3万元课题经费。那时的他正白手起家创建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这雪中送炭的3万元,就成了实验室的启动资金。“一个课题,两个老师,三间房子”,奠定了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研发展的基石。
1987年到2017年这30年间,宋纯鹏和老师们日夜兼程埋首躬耕,河大生物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们或许从没想到,2017年9月,百年河大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凭借的竟是年轻的生物学科。
“生物学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是代代传承的‘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生科精神’,靠的是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为核心的河大精神。这种精神在新农科建设的探索之路上,再次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河大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说。
这种精神,吸引了一批高端人才在河大扎根,成为生物学科发展和新农科建设的人才根基。周树堂教授放弃北京中关村的优厚待遇,从中科院来到河大, 在”零基础”上组建团队,手把手带起研究生。
看到周教授已近知天命之年仍每天工作到深夜,博士生李湾湾哽咽了:“周老师办公室那束深夜灯光就是我内心的标杆,时刻都在鞭策着我。”
这种精神,就这样在一代代学者、一代代学生中薪火相传,感召着他们把责任融入基因里。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的新农科建设,在实现河南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这样的深刻认知,在河大坚定不移。
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重塑着农业结构的新版图,以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为基础,现代农业教育,也依赖着多学科的综合支持。河大生物学研究经过30多年发展,已积累了相对雄厚的实力,这为河大高起点开展现代农业教育、加快新农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事实上,河大生物学科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是多年来始终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沿着一条脉络,紧扣时代急需,又有韧劲又有钻劲一点一点沉淀出来的。如今的新农科建设,也正是这条路子的进一步探索与拓展。
回望过去,亮点多多:宋纯鹏带领河大生物学学科,打造了“逆境生物学”这一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成功走到国际前沿;河大联合河南省农科院等省内外9个科研院所组建“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在苏、豫等4省建立推广示范基地12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0个,示范推广面积200余万亩;“河大359”小麦通过良种配套良法的栽培技术,带动滑县两年新增经济效益3000万元……
再踏征程,未来可期:河大作为一所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在农业环境规划等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多学科优势明显。在生物学一流学科的引领带动下,新农科业已成为河大新的学科增长点,必将在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进程中持续发力、再创辉煌。(河南日报记者 朱殿勇 史晓琪 河南日报通讯员 王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