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刊发省政协副主席、校长刘炯天文章:锚定河南制造的产业格局 笃行河南创新的平台布局

18.09.2020  16:16
  9月15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利用一天的时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举行集体学习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省领导孙守刚、李亚、黄强、穆为民、张维宁、刘炯天等,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李毛、永城市委书记李中华、安阳复星合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翟文畅谈了学习的心得体会,交流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思路打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主持学习研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正厅级单位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学习研讨。
  9月18日,《河南日报》全文刊登了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的学习心得体会,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2020年9月18日《河南日报》第5版

                     锚定河南制造的产业格局 笃行河南创新的平台布局
                               刘炯天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格局的重大抉择。对于河南来讲,进一步对接中部崛起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国家战略,应锚定产业格局,笃行科技布局,为河南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锚定河南制造的产业格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坚持经济建设与制造业发展,坚持全球化,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形成了以中国制造业为核心的全球产业分工。推进两个“循环”,首要的是坚守好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与产业格局。
  去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郑煤机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总书记殷殷嘱托,确立了河南制造在未来双循环中的地位与要求。河南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包括食品加工业在内,河南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现代化工业格局。实际上,我国东、中、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度,直接映射了区域性产业结构特征,从而对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形成影响。
  锚定河南制造的产业格局,就是要形成河南的两个制造——材料制造与产品制造。无论是基于自然禀赋、人力资源还是着眼产业格局,河南都要大力发展包括食品加工、能源原材料加工在内的材料制造,并通过高端产品制造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竞争优势。在未来双循环体系中,制造业优势与区位优势叠加,不仅为河南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将成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撑。
  二、确立河南创新的大学标杆
  整体上讲,教育是民生。河南高等教育的起底是师范教育,高校规模都比较大,郑州大学更是全国办学规模第一。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仅是讲民生。在十九大报告的文化、人才、科技部分,都能找到高等教育的任务与责任。我们提出大学社会职能“文化引领、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在郑州大学是有充分表现的。
  大学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甚至从整体上代表区域人才与科技水平。以郑州为例,人才水平整体性还难以找到一个标尺去衡量,每年不断吸纳人才,但难以整体评价人才水平高低。换个角度,有人说郑大办学水平提高了,郑州人才水平也会提高。这不仅仅是指大量学生留在郑州,而且指大学在区域整体人才水平上具有标识性。
  与此对应,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在区域基础研究水平上具有代表性,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会成为整体科技水平高低的标识。人们心目中的合肥人才水平与创新能力比较高,与中科大直接相关。所以说,大学在现代社会已成为区域人才与科技水平的标识与标杆。
  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如何让全国最大规模大学嬗变为研究型大学,这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布局提出的新课题。浙江成功办了浙大与西湖大学。浙大是通过既有学科整合确立大学地位;西湖大学是引进高端人才构建学科。无论是汇聚强势学科,还是通过机制引人,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构筑河南创新的基础条件
  构筑河南创新基础条件,“新基建”是很好的表达。围绕“十四五”建设,要推进“新基建”:如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智能传感(MEMS)技术创新中心;关键金属与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等。围绕河南制造与智能化发展进行基础条件布局。在契合国家战略的同时,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就区域创新标志性平台。
  目前,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已投入运行,运算速度列世界第五位。无论是国家立项,还是建设机制、建设速度都具有创新与示范效应。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的芝麻育种团队,以前在异地运算需几十个硬盘,花一个多月;如今在我们郑州超算仅一周即可完成,同时数据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学的基础与公益性为基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支持,有优势同时也是责任担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的“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响应。
  四、成就河南创新的平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重组与改革已箭在弦上。目前,“1+N”体制模式已初步形成共识,我们应基于河南产业格局,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河南布局。
  建议组建三个实验室系统。一是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河南省所属的生物或食品加工的重点实验室,形成农业及其加工的“1+N”实验室系统;二是关键金属与材料技术创新+我省材料制造的企业实验室,形成材料制造的“1+N”实验室系统;三是智能传感(MEMS)技术创新+我省产品制造的企业实验室,形成产品制造的“1+N”实验室系统。
  在三个实验室系统基础上,加上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嵩山实验室等,形成河南未来创新力量:河南(或黄河)实验室,并努力成为未来的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构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主动作为,整合现有实验室形成合力,谋一事而谋得全局。   
   

  媒体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09/18/content_444736.htm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09-18 16: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