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探索“融合式发展”创新之路
博物馆事业如何实现创新式发展?河南博物院近年来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日前深有感触地说:“博物馆应该通过融合将自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打破传统的做法,充分与社会融合与合作。融合是双方面的,它不仅能使博物馆从本质上改变自己和适应社会,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河南博物院“融合式发展”成果给河南博物院公共服务带来了新气象。
“融合式发展”催生原创陈展新气象
2013年9月27日,经过精心策划,河南博物院推出“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了该展的亮点:“这次展览整合了国内近20家文博单位139件重要文物,馆校之间学术互助、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在丰富的文物资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以实物展览为主体、以图片(巡回全国)展览为辅助、虚拟展览为延伸等手段,多层次、多角度解释了鼎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呈现给观众一场充满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学术渗透力的文化盛宴。”有人评价:“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可谓是“融合式发展”的典型案例。该展览整合了多家社会资源,由河南博物院联合故宫等全国18家文博单位共同主办,3家企业协办。
2014年5月18日,“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荣获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览面向全国发掘相关资源,促成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其他文物考古机构、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与企业、博物馆与媒体,以及博物馆内部陈列、推广、社教、文创等多层次交叉融合,引发持续高涨的公众与媒体关注和参与。
今年1月26日,“百年风尚——旗袍与时装艺术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展览由河南博物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通过132件相关实物,集中展示了旗袍的百年流变和现代时装的独特魅力。策展大胆地将“传统”与“时尚”两个看似对立的观念进行有机融合。
策展方主动抓住展览的重要节点,举办了两场专业水平的旗袍表演,“动”与“静”交织、“传统”与“时尚”元素的交融,引发了公众参与和媒体报道的兴趣。此次展览还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平台、多层次融合,把教育推广活动与现场展览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个原本内涵较为单薄的展览释放强烈的冲击波。展后举办的“博物馆融合式发展——传统与时尚”沙龙会上,不少专家认为,此次展览给博物馆的策展人提供了一些值得的借鉴的新方法和新思维。
如今,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已成为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一翼,是社会关注的一个新亮点。历史教室创立于2009年11月,面积200多平方米。是国内博物馆中根据“体验式”博物馆教育理念开设较早的观众专属互动空间。开设有“文保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文化类”“传统节日类”四大板块、50多个教育子项目。但有限的空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据统计,前四年平均每年500多场次也远未能满足观众的参与需求。
面对发展瓶颈,河南博物院寻求与教育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借鉴“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对历史教室教育项目进行公益性复制、连锁式推广,让历史教室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落户到学校、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历史教室教育服务的空间。2014年6月1日,在历史教室创立5周年之际,其首批两个院外历史教室同时在郑州四中和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建成开放。当年,3个历史教室共计开展教育服务活动800多场次,使历史教室5年累计开展活动达到2800多场次,直接参与观众达12万人次以上。
在首批两个院外历史教室的示范效应下,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教育部门申请共建历史教室的积极性急剧升温。根据目前规划,未来两年历史教室将达到院内1个、院外9个;5年内历史教室将有望达到20至30个,将成为国际博物馆大家族中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教育连锁机构。2014年,还先后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被中国博协评为“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示范案例”。
“融合式发展”引领“华夏古乐”走向世界
近年来,华夏古乐团在国家舞台上不断亮相。如今的华夏古乐团,不仅是河南博物院最具特色的教育、服务品牌,还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2000年3月,河南博物院成立了华夏古乐团。多年来,华夏古乐团在围绕音乐文物,对华夏古乐原生态进行研发、复原、展演的过程中,虽是筚路蓝缕,但却一路凯歌。不仅为本院观众展演12000余场次,还频频走向社区、校园,走向全国各地,并大步迈向海外多地国际舞台。2010年,华夏古乐首度登上我国最高舞台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同年夏,在上海世博会亮相;2011年,华夏古乐进军北大百年讲堂;2013年元月,受文化部派遣赴美国三个州、五座城市的近十所大学巡演;根据中韩两国元首会见时签署的协议,2014年及2015年3月,华夏古乐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两度赴韩国国立国乐院演出,还在敦煌联合召开“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
业界专家认为,华夏古乐团每一次的突破和跨越,无不是全国多界别、多学科的相关机构、专家、同仁相互融合发展,共享共赢的结果,是“融合式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如在“研发”环节融合了历代服饰研究领域、国内音乐考古界以及各大音乐学院和音乐研究机构的力量,确保了乐团的高层次、专业性、学术性定位;又如在“复原”环节,其乐舞曲目创编和对古代服饰的复原,是由国内多方著名音乐考古、史学、乐学、服饰专家共同合作的学术成果;再如“展演”环节,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表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原本是河南博物院的弱项,但“融合式发展”却为河南博物院提供了资源。
“融合式发展”给河南博物院公共服务领域带来了新变化,增强了博物馆创新与发展动力。河南博物院近年来受益很多,但“融合式发展”毕竟还处在尝试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在不断改进中拓宽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