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力量护航长征七号首飞 提供上万管路连接件
6月25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在此次发射过程中,活跃着一股“河南力量”。河南航天参与诸多产品研制生产过程,在发射场的指挥控制中心,河南籍的技术骨干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全力奉献,为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保驾护航。
科技篇
河南航天提供上万管路连接件
本报讯(记者宋敏通讯员樊园楠)6月25日晚,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在本次发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河南航天管理局下属的695厂承担了长征七号7种规格上万件管路连接件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
695厂在整个长征七号发射系统中承担的任务相当于脐带于婴儿的作用。婴儿吸取营养,排泄都要经过脐带,火箭到达发射场后,也需要这样的“脐带”,即火箭的加注管道、供气管道等。
695厂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液压气动产品设计、生产的厂家。在本次发射任务中,除了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生产7种规格上万件管路连接件产品,还为发射基地的活动发射平台空气气源库供气系统、移动发射塔架提供管路搭建任务,管路总长达13000多米。
据了解,由河南航天管理局投资建设的河南航天液压气动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园将于2017年初建成开园。695厂将立足中原,依托航天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打造一流数字化液压气动智慧企业,并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建设,与我省开展以第六产业为基础的智慧农业项目。③6
人物篇
张科确保指控中心通信畅通
□本报记者 尹江勇 本报通讯员 张鹏
人物资料:张科,男,1983年11月出生,河南泌阳人,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通信组组长,主要负责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中语音调度、时间统一、实况转播、数据传输等通信保障工作。
通信系统是发射场系统的五大组成之一。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通信组组长,张科负责保障这次发射行动的“神经网络”畅通无阻。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通信组就反复开展通信设备和线路的检查维护及通信联调,每个人对自己所在岗位的了解要精确到每一个接口,并且确保具备5分钟内准确定位故障并抢修代通的能力。”张科说,只有这样的超常要求,才能确保这场长达3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通信保障任务万无一失。
张科2007年6月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先后为6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提供通信保障。其中包括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链”工程等。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2年张科从西昌调到文昌参加新发射场的建设。四年来,他带着岗位人员奔波于全国各地跟踪设备研制验收,记录下第一手资料30余万字;培养出近20名岗位操作能手;由他铺设的网线光纤仅室内部分就长达50余公里。
“嫦娥二号”发射中,张科负责的是一条关键的“神经线路”,而长征七号首飞他要带领整个通信团队支撑起整个通信神经网络,是一次更大的挑战。为了尽可能降低发生故障的风险并提高整个团队的应急处突能力,张科带领团队开展了10余次应急演练,模拟真实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并开展针对性训练。
25日晚上,随着长征七号完美首飞,张科带领团队也圆满保障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的首秀。②40
郭卫锋为任务指挥提供信息展示
□本报记者 尹江勇 本报通讯 员张鹏
人物资料:郭卫锋,男,1987年10月出生,河南周口人,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工程师,主要负责长征七号火箭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使用维护,为首飞任务提供实时态势、火箭飞行等信息展示,为决策指挥提供服务。
这次长征七号火箭首飞,郭卫锋的工作是“曝光度”最高的——他负责的综合指挥显示系统中有几百个显示界面,上万个参数绝不容许一丝差错,否则将会对首长指挥决策带来误导。
6月25日晚,随着火箭顺利升空,郭卫锋兴奋地告诉记者:“干着首飞任务最‘露脸’的工作,总算没有给家乡人民丢脸!”
2012年7月,郭卫锋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指控站工作,并参与该站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的研发工作。郭卫锋边学边干,每天工作都在13个小时以上,很快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他参与研制的指挥显示软件已圆满完成了十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并实现了全部国产化自主可控。
此次长征七号首飞,对指挥显示软件提出了全新要求。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从4月份起,郭卫锋便进驻到一线负责软件制作,并对软件逐项进行测试,其中一项软件拷机测试超过20个小时。他的努力和勤奋,最终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悦中得到了回报。②40
薛开创火箭首飞第一拍
□本报记者 尹江勇 本报通讯员 张鹏
人物资料:薛开创,男,1989年10月出生,河南新乡人,现任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某光学测控设备助理工程师,主要负责提供长征七号火箭起飞段实况高速电视测量图像,并测算火箭相关性能数据,进而为火箭发射过程安全性评估及事后参数分析提供参考。
长征七号升空那一刻,离火箭最近的一双“眼睛”来自薛开创——他所在的光学测控设备观测点距离塔架仅几百米,拿到的是火箭飞行的第一手测控数据。
“没想到第一次参加航天发射任务,便能见证奇迹!”薛开创坦诚地说,自己既自豪,又紧张。从火箭点火到飞离塔架,仅仅几十米高度,然而他要完成对几千张图片精确到像素的图像判读工作,并及时准确测算出火箭起飞段的关键性能数据。薛开创说:“要跑好这测控接力的第一棒,我必须全力以赴!”
2014年7月,薛开创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海南发射场。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加班加点,翻遍设备所有文书资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刻苦训练,终于在长征七号首飞之前拿到了上岗资格证,成为岗位上名副其实的主力。
由于测控设备离火箭距离很近,为确保人员安全,必须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这意味着发射过程中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挽救。为了确保设备抗震性能万无一失,薛开创逐个板卡、逐个软件项进行测试,查找并排除故障隐患,连对工作要求一向严苛的组长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25日晚,薛开创在成功完成长征七号首飞任务后表示:“能够用自己所学贡献祖国的航天事业是我的荣耀,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注支持,我会再接再厉,为家乡争光!”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