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

13.06.2014  10:23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配套的政策与手段来保障。目前,我省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引导,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为主的政策框架结构,而在此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现有政策重点应与时俱进,有所调整和侧重。

政策重心由结构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

目前,对于我省产业结构存在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二产比重过大、三产发展滞后。在二产中,资源型、污染大的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过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而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因此,以往出台的产业政策更多地以结构性政策为主,着力解决结构性缺陷。但从深层次来看,上述矛盾深层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系的不协调。因此,政策重心应由过去的结构性倾斜,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业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将信息化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将直接促进信息消费相关领域:信息消费内容和服务平台,传播信息的通信渠道,使用信息的终端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间接地,信息消费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信息产品的快速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了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开辟消费新空间,改变传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必将引发新老产业更替,催生新的产业,助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政策上,我省既要研究鼓励现有产业与信息化加快融合发展的政策,又要及时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新的行业产业,及时发布产业引导政策。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高碳产业还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褐色经济所带来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后果极其严重,而绿色发展与经济较快增长期望又存在一定冲突。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重点之一应该是研究如何在国家主导的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现有把立足点放在建立低碳能源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实施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科技创新能力应用到绿色技术发展上,还要引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将绿色发展概念贯穿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战略选择、管理和监督以及技术改造,再到流通和消费领域,使绿色发展成为生产生活中的认知和行动。

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关注度要加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分工地位不仅取决于产业技术能力,也取决于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能力所决定的市场势力。基于此,我省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政策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我省参与国际分工,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企业,如何提供好支持,培育出一批在国际上知名、产业价值链中有话语权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对于产能过剩的产业,如何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通过产业政策或市场手段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淘汰落后产能。

统筹出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政策在当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情况下,我省在出台稳增长和调结构相关的政策之前,必须正确认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这样才能出台相应的政策,协同发挥好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各类政策工具的作用。首先要认识到两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绝不是必然对立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的政策目标不同,结构调整政策是为了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使实际经济增长不偏离潜在增长水平,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对立的关系,是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的。一方面,宏观调控要依据潜在增长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调控目标,不能不顾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盲目刺激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延缓必要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结构调整活跃期也存在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仍有必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空间和条件。在正确认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后,在政策选择上,既要研究出台必要的扩张性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使我省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宏观结构环境,为结构调整提供条件,使经济增长尽量接近潜在增长水平,又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出台鼓励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