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亲历者忆四十年前高考:我们受益于时代变革

07.06.2017  14:03
1977年6月,18岁的尹惠芳高中毕业后,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朱河村,成为一名下乡知青,不熟农活而热爱读书的她对未来一片迷茫。4个月后,尹惠芳在报纸上读到高校招生简章。“恢复高考了!有机会上大学了!”她激动地攥紧拳头。

“十年文革,阻断了很多人的求学生涯。下乡后,我还是放不下对书本的热爱,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阅读。恢复高考时,我毫不犹豫报名,满心都是想上大学的渴望。”尹惠芳回忆道。1977年12月,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复习,她和同村的另外6名知青,步行8里地来到正定中学参加考试,一行人中最大的近30岁,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

“坐在小平房的考场里时,深深感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1977年,全国共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尹惠芳在那年抓住机会,成为27万名被大学录取的“幸运儿”之一。进入河北师范大学,成为一名生物系学生的她说:“那一年,我们专业录取了近80人,同学间年龄相差一轮的情况在如今少有。我们自嘲是‘没有化肥催生的农作物,靠着野劲儿不停生长’。大家都很纯粹,因为热爱学习而珍惜在大学里的一分一秒。”

和尹惠芳一样,同年考上大学的还有田书彦。考上大学前,她已在石家庄拖拉机厂工作了两年。酷爱读书的她涉猎很广,从《马克思传》到《时间简史》,从高尔基的《在人间》到《铁道游击队》,除了工作她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本中。“之前上学时,每天都会从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门口路过。看着校门口进进出出的学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考上这个大学。还因为想得太入迷,为此骑单车撞到过路人。”田书彦心中一直深藏着“医生梦”。

“突然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就想着快点儿、快点儿把眼前的被子洗好,不能耽误时间,要好好备考。”田书彦永远忘不了1977年听到喜讯的那天。“高考竞争很激烈,在我初中到高中的100多个同学里,就我考上了大学。”她如愿进入河北新医大学,成为中医系的一名学生。

“经历过文革,大家都格外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睡在上铺的我把《汤头歌》(中药方剂歌诀)贴在天花板上,每晚一躺下就背诵。同班一名女同学学习特别刻苦,也特别牛,每门功课成绩都接近满分。申请赴美留学时,美方大学甚至怀疑成绩单造假,因为她的分数太高了。这就是我们无比拼命的五年大学时光。”田书彦说。

尹惠芳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生物老师,后来又到石家庄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生物教研员,参与了国家级新课标初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田书彦毕业后,穿上白大褂在石家庄铁路中心医院工作,后来和大学同学一起到石家庄开发区创业,现在是以岭药业研究院院长。“如果没有高考,也许我会一直待在工厂里,进不了心心念念的大学,也从事不了热爱的中医药事业。”田书彦感叹。此刻,她正在美国负责以岭药业连花清瘟胶囊FDA二期临床项目。

“当年高考拯救了迷茫的我,几十年过去,高考依然还在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时代的发展带给孩子们更多机会,让他们在高考之外也能提升自我和找到人生方向。但机会总是落在有准备的人身上,无论前景如何,个人都应该努力奋斗。”尹惠芳坚定地说。

1977年,高考全国录取率不到5%,至2016年,录取率已超80%。据统计,今年有940万名学生参加高考,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录取率不会低于2016年。针对高考沿革,有学者表示,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加和高考录取率的提升让教育机会更加平等和公平,也让更多人完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蜕变,社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40年来,高考对国家和个人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