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县水库饮水工程将开工 洛阳可吃故县水库的水

13.11.2014  12:25

继陆浑水库之后,洛阳又将有一口新“水缸”——故县水库。故县水库饮水项目今年年底前将动工建设,计划在2016年9月底前建成。项目投用后,洛宁县故县镇至洛阳市区沿线的居民将吃上更加优质的水。咱们的新“水缸”是什么样子?当年修建时的场景如何?库区移民今安在?为何选择从故县水库引水?引水项目将有哪些规划?东方今报记者进行了打探

故县水库将为洛阳供水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完成重振山河的复国大任之后,毅然决然辞官挂印,携美女西施游历山水,隐匿民间。当沿洛河逆流而上来到故县时,见这里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很像西施江南的家乡,便在此居住,美女西施沐浴的水边碧潭,后人称西施湖,后来兴建故县大坝,西施湖汇入了碧波万顷的故县水库。

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故县水库,位于洛宁县西部的故县镇。游船在万顷碧波上缓缓向前,极目望去,周边青山环绕,随着游船的前行相对而出。因水位下降裸露出红色的岩石,像给水库系上了一条裙带。游船身后翻起白色浪花,打破水面的平静。船头一转,宽阔的水面逐渐变窄,一座灰白色的水库大坝巍然耸立,这便是故县水利枢纽工程了。

故县水库总库容11.7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和养殖等功能的国家大Ⅰ型水库。和陆浑水库相比,故县水库的水面并不算宽阔,但是水深却有500余米。故县水库大坝最初建设时,就预留了取水口,为取用水库水源做好了工程准备。故县水库水质优良,建设引水工程将极大改善洛阳市区的供水结构,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11月3日,洛阳市委常委议事会议上提出,今年年底之前,故县水库饮水工程将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9月完工,洛阳将多一口新“水缸”,市区及沿线的居民将吃上更加优质的水。

故县水利枢纽是国家“七五”重点工程之一,是黄河“上拦下排”配套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黄河防总实施的黄河中下游“四库联调”(故县、小浪底、三门峡、陆浑)的主要环节之一。故县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370平方公里,水库工程建成后,成功地实施了多次防洪调度运用,与黄河一起相互配合调峰,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体系由15 年一遇提高到了千年一遇,对减轻黄河防洪压力、保障和提高黄河、洛河防御洪水标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四上三下” 36年筑成一坝

在故县水库大坝北侧,洛河静静流淌,只有在故县水库开闸放水之时,才能见到河水奔腾的壮观景象,它也见证着故县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过程。

故县水利枢纽工程从1957年4月第一次上马到1993年7月正式竣工,现在所看到的大坝是历经“四上三下”36年才建成,修建过程的艰辛与红旗渠相当,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治水史册。

长久以来,洛河的洪水灾害不容忽视,根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873年到1946年,共发生水灾412次,其中大洪水168次,历史上“饿莩遍野,人相食”的悲惨景象不断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洛河水患,国家决定在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上兴修水利枢纽工程,以拦蓄洪水。经过广泛考察和科学论证,将坝址选在故县水库大坝现在的位置。

1958年,省委决定兴建故县水库,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施工本着“以人力为主,以土法为主,依靠群众办水利”的指导思想,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当时组织了洛宁、嵩县、宜阳、卢氏、灵宝、陕县等地的近万名民工,按照军事建制组建民兵团,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水库大会战,由于设计标准低,加上物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极大困难,到1960年,在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形势下,水库被迫停工。

1969年,故县水库工程复工,并被列入1970年度河南省基本建设计划。洛阳地区组建“故县水库民兵师”再次进驻工地,用土洋结合的方针开始施工,但一年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呼声渐高,故县水库又因故停建。

直到1973年,国家水电部批准《故县水库工程扩大初步设计》,并决定把该工程列入国家大型工程项目,河南省先后组织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和河南省水利工程总队承担施工任务。到1975年,由于工程地质方面发生许多问题,需要继续勘探,又决定停工缓建。

1975年,豫南地区发生特大暴雨洪水,造成洪涝灾害。为吸取教训,故县水库的恢复修建,被写入了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并很快获得批准。1977年12月,水电部决定将故县水库列为部直属直供项目,1978年提高故县水库设计标准,由原来的土石坝改为混凝土重力坝,并指定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施工,开始了故县水库的第四次兴建。第四次兴建非常顺利,1991年2月10日工程下闸蓄水,1993年7月正式竣工,先后经历了36年的漫长岁月,才有了故县水库如今的模样。

初次修建时工程难度堪比红旗渠

今年81岁的陈老憨,经历了故县水库的36年的起伏过程,也曾参与四次修建。陈老憨家住在距离故县水库不远的故县镇寻峪村,在村子周边的路旁坡上,至今还能看到一排排废弃的窑洞,这就是修建水库的工人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陈老憨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大批工人从周边拥到故县参与水库的修建,组建成民兵师,民兵们不舍得在平坦的水浇地上盖工棚,就改在山坡上打窑洞居住。窑洞没打成时,都是在路边简单搭个窝棚睡,用玉米秸秆支起来搭成帐篷,一张草席四五个人挤着盖。

寻峪村周边8个大队抽调了78个人组成了民兵连,陈老憨是这个民兵连的连长。能当上这个“连长”还经历了足足半个月的考试过程,在水库修建工地上干活和生产队干活一样,也是记工分。

民兵连什么活都需要干,刚开始,陈老憨负责的就是给民兵连打窑洞的工作。后来也干一些打眼、装药、点炮的工作。陈老憨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为了炸开山体,总共装了4.8万斤炸药,足足有24车,民兵连早早就把周边的群众疏散到安全的地方,点炮之后,那种感觉就和地震一样地动山摇。

因为没有交通工具,很多时候运输也要靠人力,陈老憨还记得当时还有“运输连”,运输的木料、水泥、石子要靠人工肩扛手抬,最远的时候要背着东西走四五里路,修建的艰难程度堪比红旗渠。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