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在郑州转变了三次身份 花园口灌区要打造现代水体网

09.07.2020  06:53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瑞朝

郑州市生态水系图,橙色区域为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区域

六十多年,一个甲子,滚滚的黄河水,讲述着郑州的用水故事。曾经的郑州北部,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俨然郑州“北大荒”,从上世纪50年代起,郑州市开始了引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渐渐转变成为郑州的“鱼米之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减少,生活用水水源的转变,黄河水从饮用水摇身一变为生态水,滋润着郑州市区生态水系。

不久的将来,在“北静”的城市功能定位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的背景下,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开始提上议程。以引黄水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系连通和引黄补源为主线,打造“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郑州北部区域将打造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

【浇田】

引黄河水救“黄河后遗症” 郑州“北大荒”成“鱼米之乡”“郑州北郊真荒凉,泥沙盐碱白茫茫。种一葫芦打两瓢,拖儿带女去逃荒。”这句已经湮没在时光深处的俗语,估计很多老郑州也未必了解它所生成的现实土壤和时代环境。但是,把时光拨回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郑州北郊却是实打实的“北大荒”。

今年86岁的史小山,是郑州第一代也是最早的一批引黄人。1955年冬季,他开始进入花园口黄河淤灌工程处参加工作,而工程处成立的初衷,便是建闸、放淤,掩沙造田,以消灭风沙来源,改善郑州这座新省会的生活环境。

1947年花园口经堵口之后,黄泛区内尽是沙丘水洼,不适合耕种。泛道外碱涝成灾,当地人民多靠铲草、熬碱维持生计。“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只能长一些粟子、稷子,即便是这些粗粮,产量也很少。”史小山回忆说,庄稼种到地里,出苗率很低,稀稀拉拉的,收成没保证。当时沿黄的一个村子,由于土地贫瘠、生活艰苦,竟至于十年没有一个男人结婚。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土壤结构。1955年,花园口引黄闸工程开工兴建,1956年开始引水放淤。“把原来的盐碱地都打成格堤,引黄河水进来,一格格地用水去淤,清水放走,淤积留下,慢慢土质就改良,适宜种庄稼了。”史小山说,1958年,十八门闸也建成通水,它和小闸门一道双管齐下,也提高了淤灌的速率。

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黄河》国画组图中的《花园口电灌站》,再现了引黄清淤工程的画面

到60年代中期,完成5.3万亩的放淤任务后,郑州北部的荒地也逐渐变成了良田。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主任王建华说,灌区为了改变单一的旱作物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从1969年开始,灌区开始进行稻田示范改造,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到1990年最高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

同时依托灌区,郑州北部建成了多个万亩鱼塘,改变了郑州无米无鱼的历史。灌区累计完成农业灌溉供水47.56亿立方米,让郑州市成为鱼米之乡的同时,花园口大米、黄河鲤鱼也成了郑州的知名品牌。

这是花园口灌区的引水河渠之一,黄河水将流向第一个沉砂池

【吃水】

贾鲁河曾经是郑州饮用水水源 花园口引黄干渠造就西流湖 郑州西郊的西流湖,浓缩了一部郑州的用水史。常言道,河水向东流,西流湖为何却是西流成湖?这也与花园口灌区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副主任缪晓涓说,1971年4月21日,在贾鲁河故道上修建的皋村、苏屯、老鸦陈、南阳寨、陈五寨5级提灌站动工,从花园口西提灌站引黄河水经提灌站提升倒流至柿园水厂。

郑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走向都是由西向东,而黄河水通过级级提灌,实现了由东向西的流动。工程在当年6月8日完工,郑州“西流湖”也由此得名。从此柿园水厂水源由以贾鲁河为主,改为以黄河为主、贾鲁河为辅,这是有史以来郑州第一次把黄河水用于城市生产和生活中。

(花园口灌区东风渠干渠沿途的一处沉砂池景象)

而背后的原因,则是郑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日益增大。原来城市供水取自于地下水,由于提取量过大,到70年代降落漏斗中心降落值达到了57米,这才不得不转而向黄河取水。

1972年10月1日,邙山提灌站正式建成通水。经过初步沉淀的黄河水,通过铸铁提水管道被提到半山腰,经过24.5公里的干渠流到贾鲁河、西流湖,再通过柿园水厂处理加工,郑州市自来水管网,流到千家万户。花园口提灌站的这条提灌通道,也逐渐结束其短暂却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缪晓涓介绍说,1975年,在皋村以南5公里的白庙,建成了一座日供水量6万吨的白庙水厂,以花园口灌区的东风提灌提水干渠作为水源。1978年3月于花园口引黄闸后建设花园口提灌站,提水能力提高到10立方米每秒,沿黄河南堤修建了一座长4500米的千亩沉砂池。东风提水干渠供水条件改善之后,到1990年底,它为城市供水总量达到2.2亿立方米。

不过,到了1990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城市供水与农业供水分开运行,在东大坝建设新的城市供水提水泵站,花园口引黄灌区由此也结束了城市供水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引黄灌区图,那时郑州市区面积较小,几乎被农田包围)

【润城】

黄河水从饮用水转变为生态水 花园口灌区将打造成郑州“后花园”沧海桑田,时光荏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的拉大,郊区农业紧缩,花园口引黄灌区被桥南新区开发、郑东新区建设、107辅道及文化路、花园路等多条道路的建设蚕食一大部分,再加上农业结构调整,灌区面积也逐年锐减。灌区灌溉面积2002年突减了2万亩,到了2003年更是仅剩下6.3万亩。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花园口管理站站长金丙安说,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减少,城市供水与农业供水的分开运行,从上世纪90年代起,花园口提灌站开始向郑州市区北部四河供应生态用水。这之后,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逐渐提上日程。2010年,郑州市对“两河一渠”、索须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等八条河道进行疏浚、治理。2010年,郑州市区南部四河引用黄河水作为水源,标志着郑州市区生态水系的诞生。

(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平面图)

“这部分生态水系的水源,从邙山提灌站出发,途径石佛沉砂池,抵达西流湖,再通过暗管抵达各条河道的供水口门。”郑州市水利局河道工程管理处相关人士说,不过,由于当时郑州市区的饮用水源还是黄河水,所以生态用水很多时候是需要给生活用水让路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年底。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让郑州市区由“吃”黄河水改为了“吃”丹江水,黄河水调整为生态用水。而郑州市区每年所利用的黄河生态用水由2010年的6000万立方米,逐渐增加到了目前的3亿立方米,水域靓城才有了基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最新城市功能定位又要求北部“静”下来,花园口灌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目前,花园口引黄干渠开发利用方案正在细化和完善之中,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将以引黄水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水系连通和引黄补源为主线,以两岸绿化景观建设为串联,打造“集引黄补源、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带”。

项目区范围北起黄河南岸,西到东风渠,南至贾鲁河,东至东四环,涉及惠济、金水和郑东新区,覆盖面积70平方公里。项目区设计以总干渠、东干渠为横轴,以东风干渠、东大坝干渠、六堡干渠、祭城干渠、姚桥干渠为纵轴,联通区域内黄河、贾鲁河、索须河、金洼干渠、石沟、金京明渠、金京湿地、任庄明渠、西干渠支渠、任庄湿地、化蝶湖等,在郑州北部区域构成外部连通、内部循环的现代水体网络。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