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市场中长期看好

12.08.2014  13:41

(元/斤)2004~201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走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彭超

      进入2014年以来,国内早稻市场总体维持稳定。7月中下旬,部分地区新季早稻上市,主产区市场价一度低于最低收购价。7月21日,湖北最先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7月28日,江西、湖南、安徽三省同时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的提振下,部分地区市场价向托市价靠拢,7月28日~8月3日,早籼稻全国批发均价达到1.33元/斤,为2004年粮食流通市场化以来历史新高。

      早稻种植有利可图

      据江西省农业厅市场处提供材料反映,今年早稻质量高于常年,粮食加工企业有利可图。目前,国有粮库、私营米厂以及个体粮贩同时入市收购,农民暂时不愁卖粮问题。从江西和湖南部分粮食主产县早稻成本收益调查情况看,今年早稻亩均现金收益比上年增加12.8%,但是亩均利润比上年增加30.7%。

      早稻种植利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化肥价格下降。2014年上半年,尿素、钾肥、磷肥价格分别比2013年同期下降24.5%、20.8%以及19.9%。因此,农民种植早稻的收入是有保障的。

      中长期市场看好

      从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趋势看,包括早籼稻在内的粮食销路不成问题,农民种粮收益也有保障。

      第一,我国粮食需求仍然不减。首先,人口仍然保持增加;其次,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转移,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城镇居民大米消费精细化,也会导致稻谷需求增加;再次,稻米加工尤其是稻米油、米酒类等精深加工发展,也会增加稻米需求。

      第二,粮食增产资源压力增大。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更加紧张。尤其是2011年以来,“南旱北涝”持续影响稻谷主产区。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在粮食供给压力日增的情况下,长期看粮食销路不成问题。

      第三,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支持不会减少。尽管国家将探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将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但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国家农业政策底线不会变。

      需继续强化政策支撑

      观察近10年的农民收入构成,农民卖粮收入占比超过11%,且比较稳定。短期内,还不能说农民卖粮增收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因此,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必须继续强化落实,为农民种粮收入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多措并举解决库容不足问题。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库容不足构成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的严峻挑战。今年,在早稻开秤收购前,国家充分调动地方和部门积极性,通过“卖、移、建、修、租”等措施,促进启动早稻托市收购的省份腾出有效仓容。但是,近10年的粮食销售进度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农民卖粮数量一般占全年的40%以上。届时,仓容缺口有可能再度成为托市政策的重大考验。

      第二,准确把握政策性粮食竞价交易。对市场价格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截至今年7月底,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国家每计划向市场投放1万吨籼稻,就会导致早稻周度市场价格下跌1.13元/吨。目前看,顺价销售的机制过度依赖于粮食价格上涨,如果粮食市场疲软,粮食顺价销售就会有价无市。

      第三,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从早籼稻与早籼米表现看,“稻强米弱”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目前,进口大米持续冲击南方大米市场,“镉大米”事件的影响尚未消退,转基因大米事件再度发酵。如果不对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有力扶持,将会进一步加大稻谷主产区收购压力,降低市场主体入市积极性,进而影响农民卖粮增收。

      第四,促进社会化服务以降低种粮成本。根据江西省早稻种植成本收益调查,2014年人工成本增加10.1%,机械化服务成本增加4.3%。服务费用已经代替农资,成为推高种粮成本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今年早稻产销中的新特点。如果不花大力气促进社会化服务,人工和服务费用将继续挤占种稻农民的利润。

      第五,强化制度建设应对“南旱北涝”影响。近年来,我国“南旱北涝”情况持续。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尤其是干支斗渠建设长期被忽视,使得极端天气造成灾害更加难以控制。下一步必须重视农民种粮成本因旱灾大幅度增加的问题,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抓好农业保险赔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