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精准育产业合力促脱贫

29.09.2016  17:4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新乡市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等,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在探索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新乡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各个县区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的情况每月进行观摩评分,并召开推进会,查漏补缺,总结和交流经验。

        “脱贫攻坚战是‘硬骨头’,用好战术,才能克敌制胜。”新乡市副市长李刚告诉记者,“运用好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做好脱贫攻坚大文章。”

        阵地战:兵精粮足稳定脱贫

        “有宏达给俺提供的工作岗位,俺和城里人一个样,俺也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啦!”原阳县韩董庄镇荒庄村贫困户尚建厂高兴地告诉记者,自从来到工厂工作,收入提高了,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了。

        位于黄河滩区的宏达木业集团,多年来不断帮扶滩区群众脱贫,让14户贫困户在厂内就业。在其帮助下,尚建厂所在的荒庄村已经实现整村脱贫,现在该公司又联建了杨厂、府庄、任庄、老孟庄四个贫困村,今年计划安置贫困群众7人,救助6户,计划脱贫10户。

        “宏达木业带动了周围80家镟皮配套厂,一个镟皮厂又能带动35人就业,产业扶贫的模式在我们这里找到了切实的发力点。”韩董庄镇党委书记岳永鹏说,“除了河南宏达集团等规模企业,全镇还有80家木材加工点、87家沙发家具加工户、9家饲料企业、16家塑料包装企业等。我们主动找企业接洽,调动他们承担起社会责任,适当放宽用工条件,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岗位。截至目前,全镇共有贫困户918户3305人,已脱贫546户2192人。”

        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原有的优势产业,通过引导可以成为区域内稳定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促进全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距离韩董庄镇不远的平原示范区桥北乡,位于盐店庄村的万亩桃园,老种植户正带领贫困户一起走上致富路。

        盐店庄村自2008年开始试种桃树,后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260多户,目前该村三分之二的土地,7000多亩都种上了桃树。今年通过到户增收“优质桃”种植项目,为贫困户增植400亩桃树。

      突袭战:短快项目迅速脱贫

        种植产业中,收益期何时到来与持续时间,是扶贫产业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与种植果树不同,封丘县黄德镇贾庄村的芦笋种植项目的优势已凸显出来。

        “这个产业扶贫项目属于短平快的项目,每年可收割3茬芦笋,一次栽培可生长10余年。虽然第三年才是盛产期,但第二年就能迅速收回前期资金投入。”在封丘县黄德镇贾庄村,芦笋种植产业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玮说,“这个项目能带动村里120户贫困户迅速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据王玮介绍说,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每个贫困户以8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第一年、第二年分红不低于1783元,第三年分红不低于1882元,其间如果经济效益好,可进行二次分红。合作期满,如果贫困户不愿意继续合作,即可退还本金。

        有别于贾庄村高端的芦笋种植项目,卫辉市顿坊店闫屯村蔬菜温室大棚项目则选择普通蔬菜种植,通过蔬菜速销实现收益回报。

        “经过扶贫资金投入,为闫屯村的30户贫困户每户建设一个占地2亩的大棚。”顿坊店乡干部王龙介绍说,“项目建成实施后,按照每个大棚每年蔬菜3个月的种植周期来算,每年种植4次,户均可增加收入3万元,受益人数125人,参与项目实施的贫困户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正是因为短平快项目的迅速变现收益,新乡市一些地方不约而同地采用突袭战术开展脱贫共作,甚至还有所发展。有的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人员务工,在种植蔬菜的基础上增加瓜果种植;有的则利用温室,培育花卉苗木,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

        特兵战:因地制宜特色脱贫

        “我们村大部分是山地丘陵,人均7分耕地,亩产300元。而发展核桃产业比较对路,每亩收益不低于3000元,远远高于普通作物的收益,效益相当可观。”凤泉区潞王坟乡分将池村党支部书记刘振新说,“两期项目实施后,预计可以扶持带动贫困户125户,亩均增收5000元。到时候,山坡上的核桃树就真正成了摇钱树。”

        同样是山地村庄,辉县市高庄乡的白道村也摸着了属于自己的门路,开始发展冬桃种植,亩收入可达3万元;土楼村的香菇种植远近闻名,较高的产品品质使其行销各大超市。

        卫辉市北部丘陵地区的太公镇郭坡村则选种优质高产脱毒红薯,预计贫困户增加收入1500~3000元。黄河滩区的洪庄村则是工商资本下乡投资高效农业,该村美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200亩土地,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果园,目前园区吸纳了22户贫困户转移就业……

        立足各地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搭上发展特色产业快车脱贫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县域扶贫主导产业规划的实施,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

        目前,新乡市初步形成封丘县的树莓、金银花种植,原阳县的蔬菜种植、肉牛饲养,辉县市的核桃种植,卫辉市的杂粮种植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每个乡镇、每个村子都在尝试不同的特色发展道路。

        新乡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因地制宜,打特色战,差异化,实现富有特色的脱贫攻坚。

        兵团战:各式力量协同脱贫

        新乡市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汇聚,协同形成合力,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首先让3家贫困户组合经营一个大棚,团结在一起。我们一共带动群众28户,一对二带动贫困户56户。”在延津县南秦庄村,搞瓜果种植项目的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太国介绍说,“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合同,把农户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通过合作社结成一条紧密的产业链,贫困户围绕着这条产业链,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封丘县生命果和青堆津思味两家扶贫龙头企业,按照保护价收购贫困户种植产品,为了保障贫困户的种植利益,在各个树莓种植区成立18个树莓种植合作社或协会,就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服务。购置5万多个树莓运输专用筐,让农户免费使用,通过贴心的服务,解除贫困农民的生产顾虑,增强贫困户种植树莓的信心。

        经过探索扶贫模式,有些地方还摸索出经济欠发达传统农区“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同时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模式进行探索,发展和带动乡村经济,促进脱贫攻坚。

        “我们成立合作社,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扶贫产销模式,流转、托管2万余亩土地,带领大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说,“合作社中,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或托管、务工岗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电商平台帮扶等渠道来实现脱贫帮扶。”

        不管是公司还是支部,不管是合作社还是农户,多元合力,协同扶贫,新乡市脱贫攻坚战兵团化作战的探索,最终都是朝着扶贫效果最大化的方向努力的,一定能催生一个个有益的成果。

        “阵地战、突袭战、特兵战、兵团战……新乡市产业脱贫攻坚战多角度、多思路的作战方法已经初露成果。”新乡市委农办主任贺海晨表示,在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新乡市不仅通过采用产业脱贫这个作战思路,并取得有益战果,同时还能多管齐下,通过易地搬迁脱贫、转移就业脱贫等多种方法,最终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