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2014年上半年退耕农民收支情况调查

23.09.2014  10:15

今年以来,灵宝市紧紧围绕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灵宝”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目标,坚持以规模化理念开发农业、低碳化理念改良农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工业化理念装备农业,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突出城乡一体、生态文明、项目支撑,全力改善农村民生,巩固农业基础,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制度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上半年退耕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0.7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一、2014年上半年退耕农民收支特点

(一)退耕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六成

今年以来,灵宝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性高涨,本地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打工收入水平明显增长.据80个退耕农户抽样调查,工资性现金收入1984.29元,占收入的63.0%,同比增长23.6%。

(二) 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收入比重逐步加大

随着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多种经营理念逐步深入退耕农民思想,家庭经营多样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收入增幅回落,占比减小。2014年上半年,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800.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481.48元,第二产业现金收入124.26元,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94.91元。从三个产业看,第一产业仍然是退耕还林调查户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总现金收入的60.1%,第二产业占比15.5%,第三产业收入占24.4%。第一产业占比下降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1个百分点,二产占比基本平衡略有下降。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主导地位有所削弱,二、三产业收入比重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范围不断扩大,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变宽,不再局限于分散的农田耕种,土地流转使有科学种养的农户大显身手,有的退耕还林调查户购置汽车用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有的投入资金发展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相对投资小、见效快,颇受农户的青睐。

(三) 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及养老金等国家惠农政策为退耕农户收入加油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灵宝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大中型农机购置补贴、奶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移民补贴、计划生育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直接给农民送去真金白银。 80个农户人均转移性现金收入364.31元,占现金总收入的11.6%,其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综合直补占转移性现金收入的80.2%,农村新型养老金占18.2%。

(四)生产性投资结构仍以一产为主

上半年,退耕农户生产性投资现金666.06元,比上年增长5.3%,涨幅回落,体现农民对生产性投资信心减弱。家庭经营现金支出665.47元,其中第一产业现金支出660.73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支出99.3%,第二产业现金支出35.50元,占5.3%,第三产业现金支出59.19元,占8.9%。

二、制约退耕农民收入的因素

尽管退耕农户收入有所增长,但与全市农民收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灵宝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5078.21元,退耕农户现金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少1927.68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2.0%,退耕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全市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基础设施薄弱。灵宝市属于豫西丘陵地区,旱地面积偏大,尤其是山区的产品的收成很大因素还取决于自然气候条件、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民的收入。

2、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影响,农民增收空间受到限制。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之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农民增收空间受到很大制约。

3、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风险加大,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存在不确定性。

三、对增加退耕农民收入的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向规模经营要效益,向节本增收要效益,向错季销售要效益,向名牌精品要效益;

2、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开辟农民就业门路,扩大农民增收领域;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为农民的农产品寻找到出路,又能使农民多卖钱,形成农民、企业、税收三方共赢的局面;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地方经济实力,加大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带动退耕农民持续较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