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02.11.2015  10:21

      《左传》中有“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民生厚而德正”的记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今往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理念,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和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关注的重点只是百姓的谋生之道。孙中山先生对民生问题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孙中山选集》)。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我们对“民生”的解释是指人们基本物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实现。包括民众的基本生活底线,基本发展机会和能力、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权益保护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更加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品尝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党和政府,更是百姓共同的心愿。

为倾听百姓呼声,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民思、民愿,为市委、市政府关注百姓对政府的诉求和祈盼,切实改善民生,制定惠民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今年,平顶山市统计局利用城乡住户统计调查网络,开展了两个民意调查:一是年初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前夕,采取电话和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宝丰县、鲁山县、郏县、舞钢市四县市的城乡调查户和基层辅助调查员进行了“平顶山百姓对政府的祈盼”访问,对征集到的具体意见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了一份政协提案;二是8月份,利用PDA手持终端,对辖区内十个县(市)区的180户城乡调查户(城镇和农村户各占50%)开展了“民生问题关注度”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6份。本文对这两个调查结果进行了梳理分析,站在一定高度总结出了当前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问题,并从一定层面上论证了如何看待和解决民生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政府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提炼观点,把握方向,寻求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推动科学发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当前平顶山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非常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当前百姓到底最关注哪些问题?我们设计了11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公平正义、社会腐败、住房价格、就业、就医看病、食品安全、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社会治安等,设置了“非常关注”、“比较关注”、“一般”、“不太关注”四个选项,调查平顶山百姓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1                     民生问题关注程度回答人数百分比(%)

 

非常关注

比较关注

一般

不太关注

公平正义

44.32

34.09

18.18

3.41

社会腐败

51.7

26.7

19.89

1.7

住房价格

44.32

28.98

21.02

5.68

就业

53.11

25.42

16.38

5.08

看病就医

60.23

26.14

11.93

1.7

食品安全

71.59

19.89

5.68

2.84

教育

67.61

24.43

7.95

0

收入分配

59.89

25.42

13.56

1.13

社会保障

57.95

30.11

10.8

1.14

环境

61.93

28.98

9.09

0

社会治安

69.32

23.86

6.25

0.57

图1:

由此看来,民生问题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大家对上述11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在各个问题中,选择“非常关注”的人数均占最多数。

为计算各个问题总的关注度分值,进行关注度排名,我们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法,分别给“非常关注”、“比较关注”、“一般”、“不太关注”四个选项赋予50分、25分、15分、10分的权数(f i ),11个问题回答人数百分比为标志值(X i ),根据X=∑X i f i ∕∑ f i 计算总分,结果如图2

1 、食品安全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提到食品安全,让人觉得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些问题大多是“人民”造成的,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欲熏心,相互残害。如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直接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在加工食品过程中,违规、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还有“注水猪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触目惊心。这固然有国家监管的责任,政府整治的义务,但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昧良心钱的素质。因为那些施害者,其实也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字形成的恶性怪圈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省自己。

调查中问到“你觉得我市食品质量方面让人放心吗?”,回答人数占比如图3:

问到“您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合格食品之害吗?”,八成以上的人遇到过,具体回答人数占比如图4:

      2 、社会治安

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经济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社会治安又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关系有着较大调整,利益关系发生着很大变化,处于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人对这种变革的适应程度参差不齐,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大更新,社会公民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冲撞激烈,新旧观念冲突、社会结构重组、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活跃、尖锐,我国目前已经处于一个社会最容易产生矛盾,且矛盾最容易激化的高风险时期,这期间,社会治安方面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集体上访事件频发、“两抢”“两盗”等暴力性、侵财性犯罪多发、“”“”“”现象严重、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维权事件、因民间纠纷引发的社会泄愤事件、因经济纠纷引发的社会骚乱等时有发生。

我们调查“您对您生活的社会环境感到安全吗?”,近七成的人认为是不安全的,具体回答人数占比如图5: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因素的集中反映。对于这个问题,要标本兼治,打防并举,以防为主。从根本上教育人,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从根本上遏制、削弱、铲除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和土壤,解决社会治安问题;要高举法律利剑,重拳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

3 、文化教育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一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教育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教育与文化不可分,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规定教育的基本方向。教育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教育的结果便是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而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和文明程度等。

民意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觉得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否需要改进?”时,八成以上的人明确回答是需要的,具体回答人数占比如图6:

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所学,首要先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而当下,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忽视了学做人。做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教育是唯成绩至上,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为人师表的学校教育是只注重升学率,不注重孩子好思想、好品质的培养。此二者皆因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把教育和“名利”联系在了一起:家长把教育和孩子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把教育做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学校是把教育与老师的工资效益、学校的升格晋级、和“广纳人才”的“招揽生意”联系在一起,学校商业化“腐败”常见。“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几个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媒体、网络、歌厅和现实不良现象等的社会教育对孩子充满诱惑侵蚀,导致当今教育与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现代“应试”式“功利性”教育体制造成的“考定终身”,其后果着实另人担忧,倘若长此以往,公民社会道德缺失,思想文化素质低下,社会价值失落,追名逐利盛行,而责任心、事业心、公德心、使命感被放在其后也就成了自然结果。那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靠谁?国家的兴盛与富强靠谁?

怎样才能真正“育人”?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和教育价值取向亟待回归和正确定位。

4 、环境污染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天然资源和能源,人类须依赖这些资源能源才能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吸收和净化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从而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以维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吕氏春秋》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林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但是当前,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和使用,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壤酸化、盐渍化、森林毁坏,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荒漠化、江河湖泊污浊不堪甚至干涸、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雾霾、沙尘暴、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耗损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等,使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减弱,也使生态环境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能力不断削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

您是否感受到环境被破坏带来的不利后果?”,回答人数占比如图7: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建厂选址等时候,更多地考虑效益对当地的贡献,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生态环保的态度、行为,对环保执行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和政府要堵住污染源,把好审批关、监管关,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建立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定期对自然地表资源、空间资源进行科学探测和监控、实施城市建设环保策略,开发清洁能源、制定各个领域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公民的环保行为,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5 、看病发愁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小病拖,大病捱,到死也不能往医院抬。”这是老百姓害怕生病的真实写照。当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不小的群体有病不能及时看,该住院不能及时住院,病未痊愈便要离开医院,生怕承担不了高昂的医药费用。医疗问题这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着千家万户。

调查中,我们问到“您觉得就医看病是否方便?”,回答“基本方便”的人占比最多,为51.7%,回答“方便”的占30.7%,回答“不方便”和“非常不方便”的占17.6%。当问到“您一般选择在什么地方看病?”时,39.2%的人回答在“小诊所”,34.1%的人在“大医院”,21%的人在“社区医院”,4.5%的人是“药店买药”,还有各0.6%的人选择“能拖就拖”和“找偏方自己治”。 我们又问到“您认为医院的药品、医疗费等各种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和“ 您对政府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否满意?”,回答人数占比结果如图8:

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不成功的,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在我国普通老百姓群体中非常突出。目前,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市场化倾向明显,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其后果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希望老百姓在不远的明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6 、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作为发展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这个差距过大,就会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造成社会矛盾加大,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城乡居民内部等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已逐步形成了贫富分化的两个阶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命脉由少数人操控,富人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如果为富者不仁,就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嫉妒甚至仇恨,严重危害社会和谐安定。

在调查中,平顶山百姓对收入分配问题选择“非常关注”的人占59.89%,对“你觉得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合理吗?”的回答中,40.9%的人选择“虽然不合理,但这也是避免不了的”,35.8%的选择“很不合理、社会主义不该有这么大的收入差距”, 17.6%的人选择“还算合理,是按劳分配的正常结果”,5.7%的人选择“很合理,社会就是能者多得,适者生存”。就是说有近八成的人认为我国时下在收入分配方面是不合理的。

收入差距的产生有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过程中的正常因素,也有垄断性行业和部门造成的竞争机会不均等、体制转轨过程中,监督机制缺位,隐性收入、权力腐败、税制缺陷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富者的不道德资本和财富积累,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而造成的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就象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贫富分化的趋势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势必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分化,即财富占有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差别,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将有被颠覆的危险。国家如何创造起点和规则平等的社会环境、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如何维护社会公正,如何实施有效政府监管等,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7 、社会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能否稳定的关键。社会保障能够通过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满足其对于安全与发展保障的需要,从而预防和消化他们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对社会、政府的反叛心理和行为,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安居乐业,从而有效缓解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与失控的潜在风险,进而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常、健康的社会发展。社会保障除了稳定功能外,还具有调节、促进、互助、预防风险、资本积累等多重功能作用,它可以有效调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的利益,促使社会成员之间互助互济、团结友爱,有利于社会体制、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促进社会各阶层为共同利益而努力工作。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然而当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稳定、明确,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失业保险、大病保险、工伤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慈善救助等还没有实现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困难群体依然存在等,与发达富裕的社会主义大国极不相称。

您认为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回答人数占比如图9:

构筑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一要建立和完善稳定而明确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完善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以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为重点,健全五保供养和孤儿福利保障机制,提高特困群体救助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互助,培育慈善民间组织,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创新慈善模式载体。积极稳妥地扩大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二要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基金征缴率;在扩大基金规模方面,可考虑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产业来培育和经营,让市场机制对其发挥基础的配置作用;还应重视和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等,使之与社会保障衔接起来,成为有益的补充。

8 、就业困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不仅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个人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有就业愿望者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百姓有业可操、有业可乐,偷鸡摸狗的事自然就会少了,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问题、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政府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也突出地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这些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一方面也连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使命神圣。

你认为当前我市就业情况怎样?”,回答人数占比情况如图10:

9 、反腐倡廉

腐败行为极大地侵蚀着党的肌体,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动摇着执政党的合法地位,同时,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响国家机关行政职能的正常行使,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造成的社会种种不公,极大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败坏了社会良好风气,挥霍了大量社会财富,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成为目前社会矛盾激化、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

您认为当今社会腐败程度怎样?” 回答人数占比情况如图11:

作为一个扎根于群众,问政于百姓,服务于人民,信仰共产主义的执政党来说,反腐倡廉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它关乎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朱镕基总理曾说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 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强调了廉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反腐倡廉”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

10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平正义的历史。但是,当今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公民权利得不到公正对待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问及“总体上看,您觉得当前中国社会公平状况是否公平?”时,在被调查的176人中,回答“很公平”的有16人,占9.1%,回答“比较公平”的有107人,占60.8%,“不公平”的占23.9%,“很不公平”的占6.3%。

公平和正义不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公平正义缺失是一个严重问题,公民诉求公平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实现公平正义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重要诉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着力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

11 、房价虚高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一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万民齐心,民富思进取,民乐求进步,民正为根基。百姓是社会的根本,唯有民安,方能国强;唯有民富,方能国兴。而民安,民富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住房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杜甫有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但是目前我国房价虚高,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使普通百姓、工薪阶层买不起房,住不上房,“居住”成为百姓一大沉重负担和心头之忧,其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投机者的炒买炒卖、开发商与代理商的相互勾结,还有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权钱交易等。我国的房屋价格背离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结果,是不正常的。

您对所在城市当前房价怎么看?” 回答人数占比情况如图12:

    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有清明的政治环境,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官,房价、看病、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后顾之忧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自然不会有严重的贫富分化,生态环境保护也会被摆上重要位置;人民安居乐业,加上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重视思想文化建设,重视文化素质、文明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扭转。百姓以法经商、以则做人,整个社会便会进入安定祥和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如何看待民生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的创造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而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事实证明,只要真正把发展目标恒久地定格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就必定能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1 、增进百姓福祉是我党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增进人民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2、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使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使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高。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3 、民生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由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化的过程。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目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的体现,是检验党的执政成效的实践标准,决定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国家兴亡。

4 、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贯穿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三、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

然而,民生问题解决起来却不易。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覆盖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仅仅就民生谈民生,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而必须将其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大社会的背景下,统筹考虑,综合协调。

1 、要从政治的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生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们要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的执政理念,处理任何事情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在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背景下,都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亲民务实,执政为民,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状况,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2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来协调民生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以市场化取向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民主化取向为目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政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政治体制,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体制保证;以多样化取向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文支撑;以平等化取向为目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寻求实现的途径;以可持续化的发展理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民众的生存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拓展空间。五位一体,相互统筹,共同作用于民生,才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3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坚持教书育人,以德树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上,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上,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上,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社会公益体系,有效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推进平安建设上,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4 、从制度、机制层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民生问题首先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有关,当前民生问题多多,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这就要求真正把民生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树立“民生至上”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设计规则、制度,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

科学合理设计制定制度。 一要以人为本,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体现公平正义,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正,而社会不公最深层的根源是制度不公。制度、机制的制定最根本的是“公正”理念。这样的制度,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

通盘考虑协调运行制度。 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

有效监管认真落实制度。 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办事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监督机制;规范督导、监察和考核机制;细化目标评价机制;强化责任评价机制;构建责任追究、处罚机制等。

      5 、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 循环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