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让全球资源成为民企"托研所"激发8.8万民营活力

12.05.2014  12:14

 

            “蹄疾而步稳”,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阎立眼中的改革,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               到任常州两年来,在这座苏南制造名城里,他遇到了“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攻坚期”。               不论转型,还是改革,在阎立看来,对于科教资源本就匮乏的常州而言,都必须找到一条能够激发8.8万家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的路。             “统筹配置改革资源,既防止改革与工作‘两张皮’,又防止以日常工作替代改革。”对于未来的发展,阎立很明确,要把全市上下的力量,凝聚到“致力改革创新、聚焦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上来。               让政府搭好的桥上跑起“摆渡车”               迎春花正准备绽放的时候,艾维·哈桑来了。               在常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这位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在常州市长费高云、副市长王成斌陪同下,参观了以色列艾斯瑞工业孵化器。               5年前,江苏省与以色列开始产业研发双边合作。而今,常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了我国中以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四个重点区域之一。               艾斯瑞,这个代表着中以联姻的孵化器,就像一辆政府造好的“摆渡车”,连接着常州装备制造的过去和未来。               “我们以前做产学研,是政府自己去搭桥,给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机会。现在,新情况出现了,政府权责在适当地退出。”武进经开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赵东良说,“我们看中了一家以色列企业,它背后有投资公司的资源。政府就把场地免费出租。这家公司依靠相对专业的眼光和广泛的人脉,把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引到常州来”。               在艾斯瑞孵化器影响下,常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了十几家以色列企业,正在洽谈的还有几十家,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这对向着智能装备制造迈进的常州来说,可称作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从政府忙着“自己搭桥”,到在搭好的桥上“找来摆渡车”,基础在变,观念在变,各方取得了共赢。             “以色列的这家公司,入驻不要本钱,作为运营商,还能获得收益;引进来的企业,比如滕氏医疗器械,是该领域的巨头,可以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本地企业可以通过和引进企业、科研机构的配套生产、共同研发等方式,不断提高竞争力;政府在市场可以做好的地方理性退出,让专业机构面向需求拓宽合作渠道,在尝试建立政府管理权力清单的同时,对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很大帮助。”赵东良说。               常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之外,中德创新园、中英(常州)科技桥、牛津大学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批“国际摆渡车”,正在中国常州和世界各地穿梭往来。如今,以民企为主导的常州,外资研发机构位列江苏第二位。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常州民企,也在通过这种“国际摆渡车”,到国外去寻找合作。             “小丫头长成大姑娘,需要长期供应营养。一座城市的发展也是这样,急不得,更不能打激素。”在王成斌看来,“防止市场失灵,防止政府失灵,就要研究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               让全球资源成为民企的“托研所”               海内外销售破百亿,金昇集团正在上演着“逆向外包”的创富传奇。               时间回到2011年1月7日下午,德国柏林,金昇斥资1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三大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商——德国埃马克50%的股份。               这一项目,受到两国领导人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和德国副总理兼外长韦斯特韦勒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位于德国巴符州的埃马克,始建于1867年,是倒置式机床发明者,占有全球40%的市场份额,拥有超过200项国际专利。金昇董事长潘雪平认为,“全球经济通胀带来的低迷,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早在2000年,金昇集团就已成为国内纺织成卷设备的最大制造商。为了迅速进入高端纺织机械设备市场,并成为国际天然纤维生产设备领导者,在埃马克之后,2013年5月,金昇集团又收购了欧瑞康股份有限公司天然纤维机和纺机专件两项业务。               至此,金昇整合其全球纺机业务,在欧洲以研发和核心部件制造为主,并在常州投资兴建5万平方米厂房。             “金昇成了全球纺织机械和数控机床的领军型企业。两次成功并购,其实是常州企业利用自身资本优势,针对某些关键技术,通过委托外包给国外机构、收购国外研发机构、投资海外建立研究院等方式,高效整合国际先进技术资源,开展的联合研发。”常州科技局局长刘斌说,“如今,全球资源正在成为常州民企的‘托研所’”。               在过去10年里,常州市委领导带领上百人的企业家队伍,进西南,走西北,闯关东,溯长江,进出于大学大院大所之间;连续9年举行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广邀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与常州企业家“零距离”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在常州转移转化。               类似“科技长征”一般的长期培育,让大批高校院所在常州集聚。当民企尝到产学研合作甜头,体魄不断强壮的时候,也逐渐把视野拓展到世界范围。               在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看来,“契合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创新并非源于少数精英,而是深入草根大众,向大众科学、大众创新、大众活力、大众繁荣迈进”。               让“人造盆景”长成“参天大树”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姆,曾经感谢过四个研究团队,其中一个已在常州落户。”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行政部长史小军说。             “4克石墨烯表面积能拉大到足球场大小。石墨烯将带来新材料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本地不少企业家,听了这个项目介绍,动心了;可请专家一评估,就不敢投了。”史小军回忆,“为了引进石墨烯团队,常州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 在市场发育成熟的领域,政府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在具有战略性、尚不具备市场条件的领域,政府通过规划布局、政策联动、搭建平台等方式,协同攻坚。               围绕石墨烯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各出资2500万元,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研究院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实验室和测试设备。               为了让“人造盆景”长成“参天大树”,研究院联合武进经开区,吸引社会资本,组建了注册资本8500万元的投资公司。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石墨烯为核心的先进碳材料科技产业园正在常州逐步成形。           “我们在入园当年就获得了4000万元投资,如今已经开发了针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散热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第3家、国内第1家石墨导热膜的研发制造企业。”碳元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冯宁说,“手机在连续使用后温度会达到52摄氏度左右,高导热石墨膜可使温度降低至45摄氏度以下。”               2011年,销售额600万;2012年,产值1.2亿;2013年,3亿。冯宁说,“仅手机上,大品牌里只有苹果还不是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因为我们产能跟不上。预计5月底,新厂全部投产后,将向苹果供货”。               在市场完善的地方理性退出,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强势介入,一大批前沿性“人造盆景”正在成为常州的“风景”。             “高性能碳纤维用于国内新型号飞机。”今年3月,这样一条消息,让中简科技为世界瞩目。在我国成功首飞的一款新型号飞机中,广泛应用了他们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               在863专家杨永岗带领下,中简科技建成了我国第一条T700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目前,T800级碳纤维、石墨纤维等新产品,突破工程化技术,达到稳定量产。               围绕碳材料、轨道交通、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常州正在描绘一幅面向未来的蓝图。在阎立看来,“致力于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双螺旋上升格局”,“常州要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