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西工区:优化课程设置 打造新时期劳动育人体系

22.05.2020  16:53

  洛阳市西工区秉持“劳育之魂,贵在体验”的劳动教育理念,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注重“劳动教育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着力创新劳动实践机制,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推动学校、家庭、政府、社区四大劳动基地融合,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一、遵循育人规律,推动劳动教育全学段贯通


  制定《西工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夯实基础课程,每周开设不少于2课时的劳动教育课,坚持推进值日制度,大力开发劳动课程,形成学段递进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小学1至2年级段以游戏活动、感知劳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小学3至6年级段以习惯养成、劳动体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中学阶段以理解劳动、掌握劳动技能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观念与劳动价值。


  目前,西工区制定了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了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以主题学科融合、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研学旅游、社区公益服务为主要载体,推行“规定+自选”“普及+特长”的劳动教育模式,创设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注重课程研发,建构劳动教育课程发展体系


  确立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西工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打造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建立以红山实验小学、王村沟小学为主体的西部田园种植基地,以西下池小学、外国语小学为主体的科创实践基地,开发了一校一园、一班一区、一生一花“爱的陪伴”种植课程。


  开展校内劳动活动。依托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每年3月确定为劳动教育活动月。成立中小学创客教育中心、创意教育工作室,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研发由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团队组成的社团课程。社团课程的开发严格按照“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审核把关——师生双向选择——有序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涵盖生活、手工、戏曲、科技、体育、艺术等多种门类,为儿童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为孩子发现一生的兴趣与理想奠定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开展远足、露营、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劳动。研发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推行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为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如走进三彩小镇,参加“三彩创作”研学主题活动,观摩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自己动手为唐三彩上釉,学习唐三彩的文化知识,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研发家庭劳动课程体系。编制《西工区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分学段确定家庭劳动教育实施内容,将家庭劳动纳入假期作业,让家庭成为开展劳动教育最灵活、最便捷、最持续、最具实效性的劳动教育阵地。


   三、发挥社会功能,建设社会劳动教育大课堂


  西工区注重发挥政府和社区功能,形成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四大类区域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洛浦公园、隋唐植物园、国家牡丹园、金水河生态公园、孟津银滩”为主线的农业劳动基地,以白马寺、洛阳博物馆、上阳宫、龙门石窟等“河洛文化”为主线的研学基地,以洛阳科技馆、科创园为主线的科技创新体验基地,以洛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洛阳市第一职业中专、洛阳市四大工厂为主的职业体验基地,并为学生开展劳动提供必要指导,让学生能在实际岗位劳动中了解真实的职业劳动,体会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四、注重正向激励,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效仿大学学分制,建立以“通关+展示+奖章+积分”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区、校、班三级考评机制,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团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坚持分级、分段生活技能展示、成果发布,以展代评。实行“劳动奖章”综合评价,开展劳动达人、劳动能手、劳动标兵等评选活动,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推动劳动教育向精深处发展。通过举办分享会、科创发布会、洗袜小达人展示等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掌握的技能、分享自己的劳动感受、发表自己的设计作品,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以赛促学,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如组织全体学生开展“比一比,谁是小小劳动能手”“评一评,谁是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通过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等形式,邀请学生、家长及有关社会人士参与,从课程内容、实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不断优化课程,逐步建立学校的精品劳动活动课程资源库。


  (洛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