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有103万视觉障碍人士 上岗的导盲犬有3只
4月30日是“国际导盲犬日”,这一天,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负责人关骊收到了很多盲人的电话与短信。这些人的目的都一样:想申请一只导盲犬。这让关骊感到为难。据官方数据,省内有103万视觉障碍人士,但上岗的导盲犬只有3只。在河南省乃至全国,导盲犬培训都因资金匮乏、政策空白等原因,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意外”催生的导盲犬基地
5月3日,洛阳盲人郭秋萍从关骊手里接过了导盲犬“强尼”,成为河南省第三个使用导盲犬的盲人。这3只导盲犬也是省内仅有的3只,都是由该机构训练出的。事实上,早在该机构成立之前,关骊就尝试将导盲犬带进河南。不过,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
2006年,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成立,关骊萌生了去大连做义工的念头。两年里,她去了6次大连,学习训练导盲犬技能。
回到郑州后,她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条纯种的金毛,给它取名为“福娃”,并将“福娃”训练成导盲犬。
2008年,她联系一名盲人,准备将导盲犬交付给他。没想到,却出现了意外。这名盲人的亲属给关骊打来电话说,“我们不用了,你的导盲犬没有上岗证,在城市里根本用不了。”
“当时我一下子蒙了。”关骊说,自己花费两年心血,好几万元的成本,居然一无用处。
那次意外,令她决心成立一个官方认可的机构。“只有给导盲犬发上岗证,才能发挥导盲犬的作用。”
被迫“搬家”
2009年9月,经批准,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成立,地点在金水河畔的一个民宅里,这也是中国第三家官方认可的导盲犬培训机构。
到了2011年,第一只导盲犬“A米”正式上岗。上岗前,民政局给导盲犬颁发了上岗证、工作证。导盲犬的上岗为关骊带来了很多荣誉。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导盲犬从训练到上岗,需要的花费惊人。据介绍,训练一只导盲犬需要经过多次淘汰与筛选。“10只狗,能训练出来2只成功率就算很高了。”她说,在淘汰之前,所有待训的狗都需要花钱。
由于受资金限制,到了2012年,她只能将基地搬到了更为偏远的祭城镇。
很多城市没准备好迎接导盲犬
刘晓阳是河南省犬业协会秘书长,也一直在关注着导盲犬的发展。
刘晓阳说,导盲犬培训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让它适应复杂的国情。他举例说,国外做导盲犬横穿马路训练,都让其走斑马线,跟着人流过。但现实情况是,行人看到路上没车,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都会横穿马路。
对此,李国富深有体会。2011年,李国富刚使用“A米”时,导盲犬带着他从按摩店回到了家。可是楼门口横着一辆汽车,导盲犬不知道怎么走了,就停了下来。
最终,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李国富才进了门。虽然生气,却没有办法。不仅仅是门口,连盲道被占都成了普遍现象。“很多城市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导盲犬。”关骊说,不过这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2012年省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河南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中,就首次提到:残疾人持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及导盲犬,准予免费携带。
导盲犬未来能走多远?
在多重限制中,各地也都在探索导盲犬这个公益项目的发展。
上海市导盲犬项目走的就是与郑州、大连迥异的路线。在其官方网站上介绍,该项目成立于2007年,由上海市残联主管。
项目一负责人称,机构委托南京警犬研究所负责导盲犬训练,最后由残联出资购买服务。“一只导盲犬需要残联出资大约10万元,免费交给盲人使用。”
在没有政策支持、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如何寻找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一直是导盲犬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目前,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与百威犬行为训练学校合作,狗粮与训练费用都由百威犬行为训练学校承担。该校校长段誉说,现在导盲犬数量较少,学校还能支撑。“要是再多点,肯定撑不下去。”
河南省犬业协会也正在加入到导盲犬的培训中来。据刘晓阳介绍,河南省犬业协会与金阳光基金会合作,正在酝酿打造全国最大的导盲犬培训基地。
河南省盲人协会主席田超认为,导盲犬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除了政策、资金的限制外,与当前的经济生活水平低也有关系。“这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社会上更多人的支持,才能真正普及。”田超说。
【责任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