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杨玮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27.01.2018  01:40

   映象网讯(记者 秦雯 见习生 王韶卿 文/图) 2017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

  “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能把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河南生动地展现到世人面前,也会极大地增强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软实力”;讲好河南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伟大工程中,河南理应作出应有的贡献。”省政协委员杨玮斌说。

  杨玮斌做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在省十二届政协委员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原文化走出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于把文化作为长线资本投入“一带一路”建设,营造经贸合作有利条件的认识不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引导,对外人文交流资源和工作开展整合不够;对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挖掘力度不够,译成外文,能够准确而又生动展示中原文化和河南发展成就,让国外民众听得懂、看得明白、产生共鸣的产品匮乏,精品少之又少;对外译介缺乏规范标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翻译乱象丛生,甚至出现政治性错误等等。

  为此,杨玮斌委员建议:

  一、重视河南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完善顶层设计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讲好河南故事、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整合全省外宣资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打好“组合拳”,形成党政部门各司其职、官方民间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推动理念、内容创新,以文化为纽带,民心相通为桥梁,提升对外宣传推介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在“一带一路”上唱响河南人民的美好乐章,写下中原文化包容、和谐的壮丽诗篇。

  二、开展“翻译河南”系列活动,讲好河南故事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集全省文化和翻译界精英之力,政府资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编辑出版“翻译河南”中外文系列丛书,系统推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翻译规范的多语种河南文献、通俗读物和优秀出版物,把中医药、少林武术、太极拳、瓷器、豫剧、杂技、豫菜等代表性文化产品通过遍布各地的孔子学院、文化中心、友城送到世界每个角落,让“一带一路”沿线人民传诵河南好故事,为河南点赞、喝彩,为经贸合作铺路架桥。

  三、制定公共服务领域标识语译写规范,提升对外形象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外文公共标识语的使用有章可循,违规整顿有法可依。宣传、外事部门牵头,以国家规范为指导,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我省使用的重要公共标识语译写进行研究,制定出台满足我省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社会等领域对外开放实际需要的统一规范,动员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推广使用规范翻译用语。

  四、加强校政合作,培养“翻译河南”高端人才

  加强校政合作,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地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引进和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急需的小语种人才;建立全省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库,资源共享,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对外交流合作提供翻译人才支撑。

  五、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水平

  鼓励和支持关于河南与“一带一路”融合的文化、语言、旅游、社会发展等学术研究,在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建立对外话语体系和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标准化翻译语料库和术语库,支持社会组织开展中原文化对外推广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型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