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落马官员多次拒收贿赂被疏远 自白: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19.05.2015  17:09

面对落马官员,我们看到的多是他们收受高额贿赂、滥用权力进行各种非法“交易”、婚外藏有美艳情妇......简直一幅无法无天的模样。其实,面对最终的铁窗审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留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年,他们意气风发步入仕途时,也都是立志干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面对各种权、钱、色的诱惑,一开始,他们都是拒绝的。是什么,让他们慢慢放松要求,渐渐扭曲方向,最终走上不归路?

落马的他们:“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论语曰: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落马官员而言,他们一开始也是规矩的。第一次面对各种诱惑时,也是拒绝的,也曾惊慌无措的。

场景一:

人物:河南省驻马店市原市委书记刘国庆

第一次面对大数额贿金,刘国庆一开始的态度是坚决推辞。来人则干脆把钱放下,旋即离开。刘国庆紧张地在屋里来回走动了一个多小时。用他的话说是“心惊肉跳,生怕出事,一连几天坐立不安”。刘国庆心想“下次再也不敢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没有出事,于是胆子渐渐大了起来。

场景二:

人物: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党组书记刘洪涛

刘洪涛在任河南省建设厅副厅长后,有相当一段时间还坚决推辞别人送的土特产。然而,多次拒绝后,他渐渐感觉人家与自己疏远了,被人议论是“不入群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开始放松要求。“一开始是一般的土特产、礼物,后来是名贵烟酒等……再后来就是接受人家送的名人字画、珠宝玉器。”,“开始接纳一些小额的一千两千,逐渐升级到一万两万,最甚者是当厅长后,出现了20万以上的巨额贿款。到案发止,涉案金额已经高达720多万元!”

场景三:

人物: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季建业出身贫寒,他一直想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做一个清官。但贪欲让他突破了党性党纪这条底线,一箭穿心,才走上了贪腐的不归路。

制度漏洞+侥幸心态,他们渐渐迷失

落马官员们的腐败变质往往经历了积小成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头几次的违规行为没有被发现,也没有受到任何惩处时,他们的胆子渐渐变大,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也开始作祟。在一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多见这样的表达:“这几年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但总认为那是隔墙扔石头,砸中的概率有限”;“参加一些警示教育,自己讲得头头是道,但都认为是对别人讲的,离己遥远”;“自认为人缘不错,也比较注意,受惩处也轮不到自己”。正是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心态,让他们在持续的幻觉中一步步滑向深渊。常存侥幸心理,常讲下不为例,是一些干部在犯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大,同时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制约机制,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党组书记刘洪涛对此说:“随着职务的提升、地位的变化,头脑膨胀,骄傲自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架子大了,我行我素,把党的要求、组织纪律放在一边,当做耳旁风,遇事不讲原则,全凭个人好恶。”他认为,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丧失警惕性和原则性,是客观上导致官员迷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原因,作为一把手对自己要求不严,最终导致底线失守,问题越来越严重。

中纪委网站首推《忏悔录》 警示他人“活教材”

2月2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次推出大型专题栏目《忏悔录》,选取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通过剖析案情及违纪违法者的忏悔,给党员干部以深刻警醒。每一个贪腐案件背后,都有权力失范的影子;每一份忏悔书中,都藏着自责自恨的懊悔。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指出,要深入剖析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典型案例,用好用活反面教材,发挥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中纪委指出,违纪违法者用他的政治生命写成的警世教材,应当成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明断得失的镜子。

警示震慑之外,建立健全廉政机制体制才是本

忏悔录用真人真事给领导干部以深刻警世,但从长远和根本计,还是得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下功夫。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的,“忏悔录”对官员权力的行使有警示作用,能够唤起官员对权力的敬畏感,让官员们明白,权力不仅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不要利用权力做恶事、谋私利,要意识到权力的公共性。但“在解析贪官的忏悔时,不能将信念夸大成贪腐的决定性因素,而忽略廉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要意识到官员腐败的通病,就是权力运行的体制和机制出了问题,虽然腐败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也认为,“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和制约,没有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作,权力成为个人谋私的工具。特别是 一把手 们,他们能使权力悄悄地在暗箱中运作,在黑暗中前行,这说明我们的法律和制度是有漏洞的。所以,权力一定要受到制约,否则今天把这个人清除了,接下来的人,还会继续。”

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的监察惩处力度威力不减,官员们的各种贪腐行为也在很大程度收敛。但反腐的高压态势并不能因此解除,如何从现在的“不敢腐”,慢慢变为“不能腐”,最后实现“不想腐”;如何将官员们最初的那份“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保持下去,路还很长,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