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好嫂子马英 不离不弃照顾两智障小叔40多年
新华社郑州电(记者 王烁)她是两个智障兄弟的嫂子,却用母亲般的大爱陪他们走过了40多年的人生之路。她叫马英,河南省荥阳市杏花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1971年,年仅22岁的马英嫁给了同村的刘延明。刘延明的家庭是一个八口人的特殊家庭,除了公婆和丈夫,下面还有五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智障兄弟。面对此情此景,朴实善良的马英没有后悔,并很快融入其中,默默尽着自己的本分。谁知好景不长,婚后6个月,马英的公公因病去世,临终前,公公把马英叫到床前,叮嘱她一定要照顾好婆婆和5个小叔。“当时同村许多人都说我们家要散,但是我既然答应了公公照顾这个家,我就绝对不能让家在我手里散了。”为了这一句临终嘱托,马英付出了许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艰辛。
在马英的辛勤耕耘下,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转,然而幸福闲适的生活对马英来讲却是短暂的。三个小叔相继去世,2006年,马英丈夫刘延明也因病去世,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了马英一个人肩上。婆婆70多岁时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经常失禁,马英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婆婆吃饭、睡觉、大小便,换洗衣服。婆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受到了马英的精心照料,2011年,享年84岁的婆婆离世后,为了公公临终前的嘱托,马英擦干泪水,继续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两个智障兄弟。
马英的小叔刘三、刘五两兄弟虽然身体健康,但只有四五岁孩子的智力。鞋带开了,两个小叔子往往是把脚往马英面前一伸,“带开了!”马英连忙把鞋带仔细系好。头发一长,两人就在马英面前嚷着“剃头!剃头!”马英就耐心地帮他们洗头、理发、刮胡子。刘三、刘五饭量奇大,每人一顿饭需要两碗捞面条,一篮馒头两天就吃完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马英硬是学会了犁地、耙地、耩地这些庄稼汉才会的技术活儿,她种的三亩多靠天收的岗岭薄地收成好的时候可以收获两三千斤粮食,但这些也很难满足一家人的温饱。“现在生活好了,靠着政府给的补贴我们的日子也不是很难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马英总是乐观的。
长期以来的关爱让刘三、刘五两人对马英形成了深深的依赖,两兄弟虽然智障,但他们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对马英的称呼不是嫂子,而是姐姐。“有时候对他们发发脾气,我也怪后悔,有时候再生气,他扭过脸,喊你一句姐,我就啥气都没了。”马英说。
美丽的杏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含辛茹苦42年。如今,马英年逾花甲,尽管经历了太多的悲痛苦难,她仍常对儿女们说:“人活着就要讲个良心,长嫂比母,照顾好你们的两位叔叔,是你们爷爷临死前的嘱托,我答应了,就不能让他老人家九泉下不安心。”在马英的言传身教之下,马英的儿子儿媳和女儿也对两个叔叔非常好,“我的孩子都很懂事,他们每次回来都帮我干活,不嫌脏不嫌累。”
当被问到今后的打算时,马英说:“我没想那么多,多少人劝我把刘三、刘五送到养老院,我不舍得啊,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照顾他们。”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