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盔”争夺杀出黑马 获胜为何被质疑作弊?
将战场联通讲台,把院校连接部队,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航空电子对抗专家刘璘——
电磁空间“摆渡人”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通讯员 张宏伟
【专家小传】刘璘,空军航空大学信息对抗系副教授,长年从事航空电子对抗教学科研工作,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作战实验专家,获国防发明专利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刘教员,听你的课真解渴!”5月底,空军航空大学又一期信息对抗作战运用短训班快要结业。讲台上,引领航空兵部队战勤人员迈入电磁空间的人,正是空军电子对抗专家刘璘。
从“战场”走进课堂,从部队回到教室。多年来,他在院校与部队之间“摆渡”,也在谋战胜战的电磁空间中“摆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子对抗技术已被国际上认为是“推动军事革命的轮子”。而在我国,电子对抗作为一门科学,尚未被人们认识,从观念上、实践上,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都有一定的距离。
要想缩短差距,只有奋起直追。那时,刘璘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从电路设计到元器件采购,从机械加工到焊接制作,从仪器使用到综合调试,他在崎岖不平的征途上艰难跋涉,经历了从电子对抗装备维修到设计制造的全过程,也从一名普通教员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某新型航空电子对抗侦察装备,拿到部队试用不到两个月,就出现问题。空军有关部门会同生产厂家一起攻关,但历经半年多,仍未解决。刘璘出马,开始在厂家与部队之间穿梭。
从作战运用的角度思考装备需求,从装备需求的角度剖析技术,刘璘把装备使用问题与技术问题剥离开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
按照这个路线图,刘璘与有关单位会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攻关,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彻底解决其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并制订了该装备的作战原则和使用方法,装备最终顺利列装部队。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刘璘大胆提出了某型重要电子对抗装备的改进设想。他采集和分析了大量侦察数据,着手设计和改进情报分析与处理工具,自创了独特的情报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空军的高度认可,也为后来空军多次电子对抗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情报支援。
2011年,空军首次进行歼击航空兵对抗空战考核,140多名飞行员争夺“金头盔”。此役,名不见经传的空军某部成为“黑马”,以大比分战胜老牌劲旅。
质疑声响成一片。空军机关派出调查组,最后的结论让大家心服口服:他们没有作弊,而是胜在包括电子对抗手段在内的武器全功能综合运用得好。
原来,开战前该部邀请刘璘等电子对抗专家去授课,他把这些年积累的典型空战战例、电子对抗战术运用对策和注意事项等倾囊相授。果然,该部参赛飞行员在空战中运用自如,电子对抗运用得出神入化,令对手难有还手之力。
如今,“不会用电子对抗,就休想打赢现代空战”,已经成为广大飞行员的共识。
理论出于院校,实践来自部队。刘璘把身子扑到了部队,也在院校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的转型建设一线找到了落脚点。
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需要更多像刘璘这样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