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现天地一体化综合生态安全监测
2020年实现天地一体化综合生态安全监测
今年起对保护区遥感监测两次
在环保部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今年起将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两次遥感监测,并将健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与大数据、互联网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成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近10%。
此前,环保部向媒体通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5年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情况显示,2015年,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共156061处,总面积28546平方公里,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
遥感监测发现,2013-2015年期间,共有2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包括范围扩大)人类活动3780处,新增面积2339平方公里;其中对生态保护影响较大的有采石场104处、工矿用地318处、能源设施335处、交通设施39处、旅游设施86处、养殖场114处、其他人工设施1433处。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新增活动1466处,其中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及其他人工设施等开发建设活动320处。
据介绍,根据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环保部去年对问题突出的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通报。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有采石、工矿、养殖等违法违规问题,有的近两年新增违法违规活动较多,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程立峰透露,上述被通报的自然保护区整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按要求今年5月底前整改结果将报送环保部。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监管不断加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控体系。”程立峰表示,通过遥感监测、联合监督检查和管理评估等手段,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及时发现和移交问题线索,共同协调督促各地区对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早动手、早发现、早解决”。“对于连续发现问题的自然保护区,将作为环保督察的重点,进行约谈督办、严肃追责。”
目前,环保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对3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评估。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加强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和整合,初步构建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