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大观】公案兰亭驳岂迟 雄文一出万人知

14.05.2015  18:34

5月13日,20世纪国家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170余件书法作品布满三个展厅,分“舒凫平生”“秉持文诚”“勤敬崇学”“深谙书要”四部分,概要展示了作者的生平、成就与风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章剑华等出席开幕式。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参观展览并为高二适家属颁发捐赠证书。

作为展览主办方,中国美术馆深知高二适备受推崇的缘由所在。“二适先生不仅是学者、诗人、书法家,更是中国文人风骨的典型代表。50年前那场影响深远的‘兰亭论辩’,让我们看到了他忠于文化、坚持真理的胆识与人格。”吴为山表示,今天研究并纪念二适先生,是“追问书法的本质;是深究文以化人,艺以传道的真义;是通过人与作品的关系来进一步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涵义。

兰亭论辩”见风骨:“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

很多人知道高二适这个名字,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场经由《光明日报》掀起的著名论辩——《兰亭序》真伪之争。论辩双方分别为文坛泰斗郭沫若和南京文史馆馆员高二适,一方闻名显达,一方寂寂无名。然而,正是这位无名学者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郭沫若“《兰亭序》系唐人所伪托之赝品”一说,在文坛引发巨大回响。

历史记住了这位刚直耿介之士。“一谔能令众士惊,纷纷聚讼说兰亭。”“公案兰亭驳岂迟,雄文一出万人知。”著名书法家沈鹏、已故学者苏渊雷等纷纷写下诗句,予以颂扬。

关于“兰亭论辩”的书信、函件等珍贵物品被布置在此次展览最核心的位置。毛泽东致郭沫若,直言“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亲笔信件,致章士钊“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的回函,高二适写给其师章士钊的相关信件,1972年亲笔所书《兰亭再驳议稿》……数十件笔墨“证物”,所谈尽是兰亭,执着始终不变。

二适先生冒着‘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的风险为《兰亭序》正名,不盲从、不曲阿,令人感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表示。正是出于对这种风骨的敬佩,他应邀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为历史留下另一段佳话——50年前,高二适反驳郭沫若的文章正是经由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推荐,才受到毛泽东肯定,进而公诸于世。雒树刚指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高二适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坚持学术主张,这种胆识与风骨难能可贵。他对高二适亲属保存并捐赠书法作品表示感谢,并高度肯定了中国美术馆展示大师作品、折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行动与追求。和高二适“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精神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兰亭论辩”背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

笔力雄浑、勤敬崇学:“创新而不弃根本

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真。”同为当代书法大家的林散之曾如此评价高二适;“书风昂扬,文气堂堂,自成一格,笔力矫健。”吴为山如是评价高二适书法精妙;“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根本。”袁行霈深刻剖析其作品成功之因。

50余件高二适平素临帖、习字作品,直观展现了其严格自律、勤勉精研的学术态度。书法常以学问为根底。驻足于高二适写就的数十首诗词作品面前仔细观瞻,袁行霈十分欣赏其文学造诣:“他的诗词融合了杜甫、刘禹锡、柳宗元等诸家风格,沉郁而不颓唐,豪雄而不粗率,简古而不枯涩,奇崛而不险怪,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足见学术修养之深。

为什么先生能有这样的功底?因为他坐了一辈子冷板凳,且以之为乐、毫不汲汲于名利。”国家一级美术师徐纯原感慨。他认为,这次展览堪称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课”,提醒当今书画界摒除浮躁潦草之气,远离逐求名利之风,扎扎实实地增强修为,勤学苦练。

共同心愿:从名作中“找到文化的自信、精神和力量

这场“高而不冷”的展览,吸引着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张西曼之女张小曼摇着轮椅来了。虽双腿残疾,她却一幅幅看得十分专注。“高二适先生是我父亲的朋友,看了这些作品,我更能感受到他们那代人的精神境界。

观众的热情令吴为山深感欣慰。同样感动他的,还有很多——高二适的女儿高可可将父亲书法精品《刘桢〈公燕诗〉》永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丰富了中国美术馆20世纪馆藏书法精品;江苏南京高二适纪念馆馆长李永胜等带着70件馆藏精品参加展览,其中包括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优秀的书法作品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创造智慧。一个民族只有尊重和重视传统,才能创造辉煌的历史,才能开拓崭新的未来。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主旨与期望。”吴为山表示,今后中国美术馆将更好地挖掘文化资源、梳理书画历史,以大师大家的经典作品来确立时代的坐标点,“找到文化的自信、精神和力量。